聽非遺講故事|清明時節觀會船-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04 16:59:03
來源:新華網

聽非遺講故事|清明時節觀會船

字體:

  新華社南京4月4日電 題:清明時節觀會船

  新華社記者陳席元、蔣文茜

  草色青,柳絲長。

  清明節當天,凌晨4點,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戴南鎮茅山村47歲村民金榮兵叫醒兩個兒子,洗漱穿衣,帶上豬頭、雄雞、花魚三樣祭品出門,與其他村民會合後,乘船前往舊墓叢、奠祭口、古戰場、險水灣等處,灑麥飯、奠酒漿、焚紙錢、眾叩首,緬懷忠魂英烈。

  天明後,各村大小船隻相約駛進茅山西大河,“會船”重現昔日水戰情景。船上旌旗獵獵,岸邊戰鼓催鳴,河兩岸聚集的村民和外地游客不時吶喊助威。金榮兵告訴記者,每年會船都有上百條船隻參加,篙手來自本村和周邊多地,達三四千之眾。

  2024年4月4日,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戴南鎮茅山村會船現場。新華社記者 蔣文茜 攝

  在茅山以南20多公里的泰州市姜堰區溱潼鎮,一年一度的溱潼會船也在緊張排練,活動將於6日正式舉行。

  據了解,溱潼會船和茅山會船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宋抗金時期,義軍在此阻擊金兵南下獲勝,收復江淮一帶,義軍將陣亡將士就地安葬,並於臨水高處設壇祭祀。從那時起,每年清明節,這一帶的村民都會自發組織會船,模擬水戰情景。隨着時代的發展,會船不斷被注入新的內涵。明代抗倭,各鄉民眾以竹篙為武器,萬舟齊發,配合官軍收復神童關,取得大捷,清明祭祀便成慣例。

  “會船祭祀如家祭,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和同仇敵愾的浩然正氣。”姜堰區文體廣旅局創作室主任高秀春説。

  溱潼會船和茅山會船分別於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高秀春説,溱潼、茅山會船有兩個共同點:一是祭奠忠魂英烈,二是即興比賽。

  兩地孕育出同宗同源、又各具特色的會船民俗。如果説茅山會船仍突出“會”的傳統,有“甲天下”之稱的溱潼會船則展現“競”的奔放。今年,姜堰將會船改為持續數月的競速賽事,吸引了2800多人報名,平均年齡不到35歲。

  “90後”顧健此前從未劃過船,看到區裏招募青年篙手的信息,他第一時間報了名。“我們一條船上22人,我是‘頭篙’,站在船首,負責把控方向和節奏。”顧健説,大家練習了大半個月,聽鑼下篙,從一開始的歪七扭八,慢慢變得整齊劃一,“成就感滿滿的”。

  揚篙激浪,承載的是以奮鬥書寫美好生活的夢想。

  “往年會船,60歲以上的篙手佔八成,今年船上篙手都不超過50歲。”70歲的田文奎撐船30多年,是會船的“老把式”。他説:“我們會幫助年輕人更好地掌握會船技巧,傳承好會船文化。”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