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安新區在規劃建設新城中,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能夠經得起千年歷史的檢驗,留給子孫後代的歷史遺産。如今,“未來之城”已雛形初顯,一座座體現雄安特色風貌的建築,以中為主、古今交融,傳承着中華文化基因。
據雄安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規劃組組長肖艷明介紹,新區建築風格特色借鑒了國內外多個城市的優秀案例,對建築顏色、高度、屋頂樣式等統一規範,建築古今交融,布局靈活有序,並與自然環境完美結合,既有中國古典神韻又具鮮活現代氣息。
雄安城市計算中心(2023年9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張鋮 攝
走進雄安城市計算中心,它的造型像一隻眼睛,見證着這座千年之城的發展變化。從正向的角度觀望,主體建築的東立面呈一個拱形,好像眼睛的上眼瞼;水面會形成拱形建築的倒影,這是眼睛的下眼瞼;夜晚,中間的屏幕會被點亮,就成為瞳孔部分,三者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美麗、明亮、有靈氣的“雄安之眼”。據雄安城市計算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建築的拱形還借鑒了千年古橋——趙州橋的形制,有北接千年古都北京,南接未來之城雄安的寓意。這一連接,也有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之意。
這是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3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從空中俯瞰,形似“青蓮滴露”的雄安站,就像荷葉上的一滴露珠,鑲嵌在雄安新區昝崗片區。它也是一座智能、綠色的火車站,車站設置了“智能大腦”,站房橢圓形屋頂是一座光伏電站。在雄安站候車大廳,可以看到多組幕墻組成的進站單元體。“為了給旅客增添人文體驗,我們把二十四節氣融入進站單元體幕墻。”雄安站工作人員説,進站單元體與二十四節氣一一對應,結合站廳流線,寓意雄安新區四時更替、春秋代序、生生不息。
3月27日拍攝的中國中化大廈建設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3月27日,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地標性建築——中國中化大廈項目實現主體結構封頂,時間比計劃節點提前1個月。這棟採用白洋淀“金蘆葦”設計理念的大樓顯露真容,呈現出層層簇擁、拔節生長的體態。中國中化大廈是首批疏解央企中國中化的總部大樓,大樓設計結構高度150米、總建築面積11.49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雄安新區最高建築之一。建設高峰期,大樓保持着每7天“長高”一層的速度拔節生長。項目計劃於2025年6月建成投用。
這是2022年3月31日拍攝的雄安商務服務中心。新華社記者邢廣利 攝
雄安商務服務中心是雄安新區首個標誌性城市建築群。朱紅墻體、灰色飛檐的建築,彰顯中式特色。2022年正式投入運營以來,金融、現代服務、數字經濟産業集群正在聚集,已成為雄安的“城市會客廳”。通過綠色建築技術的集成與創新,全園區已實現綠建三星標準全覆蓋,結合物聯傳感、環境監測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數據融合。
這是雄安新區大學園圖書館(2023年10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朱旭東 攝
藍天白雲下,水平延展的屋頂,猶如平攤開的書頁。啟動區這座頗具中國風的圖書館外立面上,一片片豎向梭形百葉,以簡牘為意象,而且是可調節的遮陽裝置,可隨着陽光轉動,自動調節室內光線。
3月29日,北京四中雄安校區的學生在操場上跑步。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設立7年來,雄安新區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稱奇蹟:城市建設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創新應用活力迸發,優質服務創造新生活……高標準的規劃藍圖正在變為高質量的城市發展現實畫卷。(記者白林、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