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幾百的骨灰盒最高賣到上萬、不在殯儀館消費就不能火化寄存、寧可花半年收成錢也要在葬禮上“大擺宴席”……臨近清明,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殯葬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但在包括脫貧村在內的一些農村地區,動輒數萬元的殯葬費,依然是群眾的一筆不小負擔,與此同時,講究面子排場的重殮厚葬風氣依然普遍。
“殯葬的東西不講價”
吉林省西部某村村民小王最近痛失了一位親人,悲傷之餘他發現買一款合適的骨灰盒很難——殯葬用品店所售商品基本沒有標價,同種材質和樣式的骨灰盒有的賣1000元,有的賣4000元。
“他們也分不清啥黑檀紫檀,就讓我掂分量看沉不沉。”在“便宜的容易壞”“好寓意庇祐後代”等話術誘導下,小王咬牙買下一款2000多元的骨灰盒。
記者走訪多地發現,不明碼標價、隨意加價現象在殯葬用品市場較為普遍。記者&&相關廠家了解到,市面上大部分骨灰盒批發價在幾百元甚至更低,十倍或者二十倍的利潤是“行規”,高達百倍的也不少見。一位從業者坦言,“加價一般看喪戶身份,憑店家良心,沒人管。”作為特殊商品,殯葬用品使用率低、透明率低,大部分消費者並不清楚合理價格區間。
與小王進行比價不同,許多人為了圖方便,會直接選擇“殯葬一條龍”服務,配套購買殯葬用品。所謂的“殯葬一條龍”可以提供遺體處理、喪葬籌備、祭祀儀式等“全套”項目。他們往往很“貼心”,“指導”情緒悲痛的逝者家屬做什麼、買什麼。
一位受訪群眾剛為逝去的父親辦理完喪事,拿到“一條龍”的價格確認單才後知後覺,“打包的價格比單獨買還貴,像被趁火打劫了,他們還説‘殯葬的東西不講價’。”
一些不相信殯葬業民營機構的人會選擇去殯儀館治喪,沒成想也可能“被宰”。記者在一些殯儀館發現,所售骨灰盒多數是高價款。在一家縣級殯儀館內,一款雕有仙鶴的金絲楠木骨灰盒售價5694元,線上類似産品售價700元;另一款鑲有彩石的檀木骨灰盒售價2990元,線上同款産品售價300元。
定價高的同時,還有一些殯儀館沒有遵守“設置低價骨灰盒並保證供應”的規定。有的殯儀館甚至存在強制消費:火化後想寄存,就得在館裏買骨灰盒。當地一位群眾拿着殯儀館剛買的2000多元骨灰盒説:“差不多都是這個價,都得在這兒買,沒辦法。”
“借錢也要辦得風光”
一邊遭遇暴利的“坑”,另一邊卻難解攀比的“綁”。記者調查發現,部分農村地區喪事大操大辦、攀比要面子的風氣依然存在,甚至包括一些脫貧村。
清明節前夕,記者在吉林省西南部一個村“參加”了一場葬禮,簡陋的兩間村房前搭着豪華靈棚,旁邊簡易舞&上的樂手們吹着喇叭、演奏哀樂,鄰居們絡繹不絕、祭拜後入席落座。這家喪戶為記者算了一筆“後事賬”:停屍4天,8位樂手每人每天300元,&子費2700元,一位廚師每天1000元,加上殯葬費、宴席費,一共花了5萬多元。這家喪戶以務農為生,經濟條件並不寬裕,屋裏的傢具家電都十分老舊,“捨不得換”。
“家家都這樣,花得少怕街坊鄰居笑話。”喪戶無奈坦言,傳統風俗講究“死者為大”“重斂厚葬”“不大操大辦會被認為不孝”。
多地村民&&,不少人家裏為了辦喪事“落下饑荒”。場面上“隨大溜”,人情禮金也逐年攀升成負擔,即便是在一些脫貧村,白事禮金也增至500元、1000元,甚至更高。
此外記者還發現,在推行火葬的地區,受“入土為安”思想影響,一些人在治喪時選擇火化後再土葬,“二次裝棺”,即將骨灰盒放入新的棺材再埋入土中。一位村民&&,火化的錢也出了,土葬的錢也出了,“不想成為異類”。
監管與引導雙管齊下
連年來,中央一號文件都會提及農村殯葬。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鼓勵各地利用鄉村綜合性服務場所,為農民婚喪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會服務,降低農村人情負擔。完善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等約束性規範和倡導性標準。
殯葬,關係群眾的切身利益。“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本是送別逝者、寄託哀思的行為,不該成為牟利的灰色地帶,攀比要面子的風氣亟待改變,殯葬改革的成果要惠及更多農村群眾。
相關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殯葬行業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監管存在“多龍治水”難題,“歸誰管”“怎麼管”“管不了”往往讓部門間相互扯皮,難以規範化。
專家建議,一方面,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准入門檻,加快形成監管合力,重塑行業規範,改變價格虛高、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另一方面,進一步提升殯儀館運行效能,從政策扶持和加強監管方面下功夫,提高殯儀館服務水平,降低各項收費。
有業內專家&&,殯葬行為與當地習俗、文化密切相關,推進移風易俗、改變殯葬陋習不能簡單“一刀切”,更需耐心、決心和創新,還要不斷完善農村殯葬基礎設施、提升公墓和骨灰堂的鄉鎮覆蓋率、提高農民殯葬補貼標準等措施,逐步引導創建農村新風,讓殯葬回歸悼念本意。
“我跟孩子們都説好了,等我沒了就簡單火化,死後那些形式上的事兒都不重要!”吉林省東部一位受訪村民説。(記者邵美琦 司曉帥 周萬鵬 唐成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