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潿洲島。3月的海風吹拂着這座目前已知中國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
潿洲島的名字最早記載於晉朝劉欣期的《交州記》:“合浦十八里有圍洲,周圍一&&。其地産珠。”“圍洲”指“被水包圍的陸地”,即潿洲島。孤懸於北部灣中間,潿洲島東鄰雷州半島,南與海南島隔海相望,西面就是越南。湯顯祖曾賦詩“日射潿洲廓,風斜北島洋”,讓潿洲島被世人所識。
廣西北海市潿洲島,清晨的南灣薄霧瀰漫。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我是青島人,特意來體驗一下完全不同的南方海景。這裡感覺更加原生態,植物、地貌都是我之前從沒見過的。”59歲的退休職工劉丹帶着舅舅一家來潿洲島度假。因喜愛這裡獨特的地質環境和自然資源,劉丹推遲返程計劃準備在這裡多待兩天。
潿洲島上,95%以上的地層由火山岩組成,海水與火山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潿洲島獨特的海蝕地貌。前往滴水丹屏、五彩灘等景區就可在紅黃相間的裸露岩層、海岸鋪展的火山熔岩中,感受“水火相容”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潿洲島的滴水丹屏景區,岩石層顯現出不同的顏色。(受訪者供圖)
進入3月以來,正午時分,位於潿洲島南部的南灣景區,陽光直射海面,海水澄澈湛藍、晶瑩剔透。海藻、岩石勾勒海床肌理,映襯出的深淺藍綠鋪展海面。
正午時分的潿洲島,海水澄澈湛藍。 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正午過後,不少游客就坐上了前往潿洲島海域觀鯨的快艇。
游客們追尋的鯨魚是布氏鯨。布氏鯨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它們的出現,讓廣西潿洲島海域成為我國近海在20世紀80年代後發現的、已知唯一的大型鯨類捕食場所。
“1月到4月,布氏鯨在潿洲島出現的概率很大,基本每天都能看到十幾頭。”廣西科學院副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負責人陳默説。
潿洲島海域的布氏鯨正在捕食。 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從2016年開始到潿洲島研究布氏鯨,布氏鯨的生存與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及關係是陳默關注的一個方面。“事實上,我們並不反對觀鯨活動,但在觀鯨時,還是建議和倡導大家遵守規範、保持距離,不大聲喧嘩,盡量不打擾鯨魚正常的捕食、社交等活動。”
布氏鯨等特色海洋資源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上島旅游,保護布氏鯨也是保護其他海洋資源的過程,布氏鯨生活的海洋生態環境和海岸上的環境是相輔相成的。
2013年至2023年十年間,潿洲島每年上島人數從約47萬增至200多萬人次。隨着旅游産業的發展,人類活動加劇,再加上全球大尺度環境變化,潿洲島的海洋生態環境受到潛在威脅。
潿洲島南灣海洋運動公園沙灘上,游人在海邊游玩。 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長久以來,海洋旅游與生態保護息息相關。既要旅游發展,又要環境保護。
近日,廣西科學院、廣西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廣西海洋局和廣西地震局聯合主辦的“2024潿洲島海洋觀察節”啟動。啟動當天,廈門大學環境科學博士、紅樹林保護聯盟創始人劉毅主持了一堂潮間帶生物多樣性的分享講堂。
“來到海邊,不僅可以挖挖沙子踏踏浪,也可以在旅游過程中了解潿洲島的海洋資源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甚至參與漁民的生産生活,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劉毅説。
游客在潿洲島騎電動車穿越鄉野小徑,前往不同的景點。 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經過一天的勞作,漁民鄧芳翠跟丈夫下午4點多結束捕魚,來到南灣街海鮮市場擺攤售賣海鮮。“以前是做成魚幹運送出去,後來游客多了我們擺攤售賣,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游客想體驗原生態漁民生活,我就帶他們出海,讓他們跟着我們撒網捕魚。”
傍晚時分,潿洲島漁民捕魚結束,正運送海鮮回市場售賣。 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短暫地生活在別處,趕海捕魚、尋鯨踏浪,在潿洲島的海風裏感受浮天無岸的壯闊與寧靜。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最初場所,游客們來到潿洲島了解海洋、了解海洋與人類的相處模式,從而真正走近海洋、走近當地漁民的真實生活、尋找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記者:李歡、黃凱瑩
策劃/編輯:王黎
海報/視頻剪輯:李歡
視頻素材: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
新華社國內部、廣西分社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