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窗口”,2023年,北京地區生産總值增長5.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2%,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水耗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水平。關鍵數據揭示一個硬道理:高質量發展就是應對外部壓力、內部挑戰的“真底氣”。
19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首場活動中,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北京將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優化+協同 開創發展新格局
“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北京以“釘釘子精神”落實城市總體規劃,持續展現新作為。
“四個中心”建設是引領北京城市發展的“定向標”。殷勇&&,北京努力控規模、調結構,加強空間統籌,優化生態格局。今年,將抓好核心區控規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落地實施,持續優化中央政務功能布局,以中軸線申遺帶動老城整體保護。
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是推動首都城市功能重組和布局優化的重大機遇。十年來,從爬坡過坎,到滾石上山,三地協同工作機制持續健全,各項任務目標以清單化、項目化推進,發展成效可觸可感。
殷勇介紹,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展開,近3萬名市級機關工作人員在副中心辦公;雄安新區拔節生長,“三校一院”開學開診,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揭牌運營,北京“新兩翼”建設不斷提速。
交通“快互聯”,北京、天津、雄安實現半小時通達,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藍天“同保衛”,三地空氣細顆粒物平均濃度較2013年都下降6成左右。合作“再向前”,以2023年為例,北京輸出到天津河北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和十年前比增長了10倍。
加快城際鐵路建設,促進區域空港、陸港、海港口岸互聯互通;圍繞氫能、生物製造等産業鏈條,“一鏈一策”開展産業鏈延伸和協同配套,共同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優化區域發展環境,推動&&京津冀一流營商環境建設行動方案……
殷勇&&,下一步,北京將與天津、河北一道,以科技創新和産業協同為重點,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着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和示範區。
創新+服務 集聚發展新動力
人才是城市的未來和活力之源。北京教育科技人才多,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産權保護水平高,這是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的基礎,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殷勇介紹,近年來,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23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8500億元人民幣,每天平均誕生337家科技型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獨角獸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各城市首位。從綜合評價看,北京連續8年蟬聯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首位,進入全球創新型城市的前列。
面對全球新一輪的科技和産業變革,北京將搶抓機遇,以“突破”“佔先”“升級”三個聚焦提升科技攻關能力,以解決好産學研脫節等四大問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等將得到更多保障支持。
近期,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備受關注。殷勇回憶,北京市曾調研發現,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是交通智慧化的重要驅動力,可能深刻改變出行和治理方式。然而,單車自動駕駛技術雖然發展快,但成本高,和安全可靠的商業化應用還有相當的距離。
為此,北京市3年前率先採用車路協同技術路線,通過路側各種智能感知設備和雲端調度系統將數據反饋給自動駕駛單車,不僅顯著提升單車安全性,也降低了單車對自動駕駛能力的需求及成本。敢為人先、持續深耕,如今無人出租、無人環衛車、無人貨運先後投入測試運營,成績令人振奮。
原始創新“從無到有”,科技場景“由點及面”,科創企業展露頭角背後,也離不開北京營商環境的持續“滋養”。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對企業最大的支持。”殷勇的日程排得很滿,上周末剛走訪普華永道、美團、阿里等企業,過幾天還要聽取十幾家知名跨國公司的真知灼見。“我們深知,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年一個節點迭代升級,北京累計推出1200多項營商環境的改革措施,減事項超過60%、減時限71%、減材料74%、減證明超過320項……未來,北京將着力打造營商環境“北京服務”品牌,推出更多直達快享、免申即享的惠企措施,努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
和諧+宜居 共享發展新成果
“12345”,已經成為眾多北京市民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一串數字。
2023年,12345熱線亮出“成績單”:平均每天接聽電話近6萬個,全年受理市民反映2144萬件,群眾訴求響應率100%、解決率95.5%、滿意率96.1%。
先後經歷“吹哨報到”“接訴即辦”“未訴先辦”三次迭代,12345市民服務熱線已經成為北京市解決急難愁盼問題、進行城市精細化治理的重要抓手。
今年,這條“暖心線”“服務線”,也將變得更加好用、管用。殷勇介紹,熱線服務將完善群眾訴求的“接、派、辦、評”全鏈條工作體系,讓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進一步加強對外籍人士提供更多語言服務,逐步提高國際交往中心的服務能力;用好數據資源,把群眾訴求作為精準感知社情民意的渠道,把市民的聲音轉化為決策參考。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今年,北京將繼續努力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和揪心事。加強交通綜合治理,爭取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5%;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更多照護支持,面向3歲以下幼兒新增普惠托位1萬個;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7萬套,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8萬套。
殷勇&&,北京還將着力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上體現北京“力度”,深化全域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規劃花園城市美麗圖景,讓市民盡享游園之趣,讓城市綻放自然之美,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更好服務、支撐、轉化成經濟發展動能。(記者 李德欣 張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