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庫車:留住古城的記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3/16 19:15:15
來源:新華網

新疆庫車:留住古城的記憶

字體:

  新華社烏魯木齊3月16日電 題:新疆庫車:留住古城的記憶

  新華社記者譚浩、楊皓、張瑜

  3月的庫車,空氣中還略有一絲寒意。

  一段歡快熱鬧的音樂打破了老城的寂靜,瞬間驅散了寒意——在新疆庫車市薩克薩克街道民居前,女孩子們開始熱情奔放地旋轉、舞動,一些老人也和着音樂,踏着輕快的舞步,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3月15日,庫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命名12周年活動暨庫車“拯救老屋”行動2024年開工儀式在這裡舉行。

  2012年3月,國務院將庫車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2年來,庫車經歷了撤縣建市、開發區升級等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與此同時,當地黨委和政府致力於修繕有文化傳承價值的老屋以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

  庫車古稱“龜茲”,曾是我國唐代的安西大都護府駐地,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的交通樞紐。庫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雪介紹,全市80年以上的歷史民居共102座,隨着歲月流逝,其中一些建築已經變得破舊,甚至面臨倒塌風險。

  這些老屋,承載着古城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矗立在歲月的長河中,仿佛是一位歷史的見證者。

  3月15日,歌舞演員在庫車市熱斯坦歷史文化街區表演節目。新華社記者 張瑜 攝

  在“拯救老屋”行動開工儀式現場,一位“95後”大學生工匠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頭戴安全帽、身穿“拯救老屋”馬甲的玉素普江·亞森,去年剛從大學畢業回鄉工作,聽説庫車實施的“拯救老屋”行動需要傳統工匠,他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進來。

  “專家説,老屋體現着多民族聚居融合的歷史記憶,踐行着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的功能,能夠參與老屋修繕,我感到很榮幸和自豪。”玉素普江説,想把自己的特長用到保護傳統古民居中。

  為讓這些古建築重新煥發光彩,庫車市近年來邀請了不少國內知名文物保護專家,對庫車本地傳統工匠進行培訓,提升工匠技能,傳承傳統技藝,為古民居修繕保護工作提供支持。

  大規模“修舊如舊”的改造,看似只是給老城換了副“筋骨”,實則留下了龜茲古城的“靈魂”。 改造後的老城仍保留着鮮明的民族特色,打馕的、賣布的、做土陶的生意仍然火熱,祖輩傳承下來的民族樂器、銅器製作的絕活技藝依舊燦爛……

  62歲的阿布都卡德·買木提明,在薩克薩克街道生活了幾十年,已退休的他最近向老城年輕人學習,開始創業。他家所在的歷史文化街區,用不拆建只添置的“繡花”功夫,打造網紅巷子“龜茲小巷”,游客紛至沓來。

  阿布都卡德從人氣中嗅到商機,把家裏空閒老屋收拾出來,開了一個家庭茶館。“玫瑰花茶、奶茶都賣得好,一個月能賺六七千元。”他笑着告訴記者。

  3月15日,阿布都卡德·買木提明在家庭茶館製作玫瑰花茶。新華社記者 張瑜 攝

  “修老屋,就是修文化,更是修人心。我們將以此次開工儀式為契機,引導廣大居民深度參與其中,把修繕的過程變成廣大游客、幹部群眾了解龜茲文化、宣傳龜茲文化、熱愛龜茲文化、認同中華文化的過程。同時,讓更多老百姓吃上旅游飯、走上致富路。”庫車市薩克薩克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瑪衣努爾·艾海提説。

  在保護歷史文化過程中,庫車注重活態傳承,通過文旅融合,實現古街區的活化利用。

  阿克蘇地委委員、庫車市委書記王魯軍介紹,近年來,當地堅持保護優先,立足地域特色,創新方式路徑,由點及面推進保護利用。通過實施“拯救老屋行動”、建設龜茲博物館、建成開放歷史文化名城展廳,實現老城留古韻換新顏,打造融合歷史人文與現代氣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歷史文化名城典範樣本。

  15日揭牌的“龜茲數字創憶園”裏,大屏幕上正回放着“拯救老屋行動”的一個個片段。

  作為庫車名城老屋技術指導單位的規劃師——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艷,18年來見證了調查採樣、測繪建模、摸清家底,到保護規劃、更新改造、展示闡釋落地生根的全過程。她説,通過這個“過程”不斷引導古城變得更好、更有活力,真正實現讓記憶與熱愛代代相傳。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