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2月19日電 題:鄭州北站養路人:以“繡花”功夫保障運輸“動脈”
新華社記者史林靜
新春時節,中原大地萬象更新。在作為路網中心的鄭州北站,一列列滿載春耕物資的貨運列車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經過解體、重新編組後,安全快速地駛向全國各地。
線路另一旁,鄭州橋工段鄭州北線路一車間13名黨員職工正在清點工機具。他們將利用120分鐘的“天窗”時間,對4組道岔進行整修和搗固穩定作業,進一步提升行車設備質量,守護線路安全暢通。
2月17日,鄭州橋工段鄭州北線路職工整修道岔設備,確保列車安全開行。新華社記者史林靜 攝
機械的轟鳴聲打破了站區的平靜。在作業現場,職工們一字排開,將鋼軌螺栓和零扣件摘凈,擺放到指定位置。鋼軌兩頭的鋸軌機鋸片高速轉動,火花四濺。
春節以來,春耕物資專列開行密度與日俱增,列車通過鋼軌造成不同程度的磨損,加上正值季節交替,晝夜溫差較大,線路幾何尺寸也極易發生變化,職工日常養護作業量常常是其他時段的兩倍以上。
“線路維修作業看似輕鬆,實則不易,需要兼具細心和耐心,不然列車通過就會不平穩,影響整體的運輸秩序。”作業負責人、車間副主任黃擔雨説,每次外出作業,就像在編組場裏進行一場“鐵人拉力賽”,一天下來,自己都算不清跨越了多少站場和股道。
2月17日,鄭州北站一列列滿載春耕、電煤等物資的貨列蓄勢待發。(無人機照片)宛文鵬攝
鄭州北站是京廣鐵路、隴海鐵路的重要站點,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留給維修的“天窗”時間相對緊迫。只見他們不停地彎腰、抬機具、調整軌距。天氣雖未轉暖,但是一會兒工夫大家的額頭和臉頰就挂滿了汗珠。
“軌距減2毫米……減1毫米……減多了,回調。”黃擔雨緊盯數值,指揮着工友調整鋼軌距離,“別看我們都是五大三粗的漢子,平時幹的可都是‘繡花’的活。”
2月17日,鄭州北線路一車間副主任黃擔雨對作業區段進行復查。新華社記者史林靜 攝
今年是黃擔雨在工作崗位上度過的第12個春節。他和工友們的工作就是對鄭州北站的線路、道岔及零配件進行全面檢查、調整、修理,精准將軌距調整為1435毫米,偏差不大於1毫米,確保線路幾何尺寸達標。
“每隔一根軌枕都要彎一下腰。這些線路和道岔就像自己的老朋友,只有每天親自檢查拜訪,我心裏才有數。”黃擔雨説,要想把每處線路的高低、水平等幾何尺寸調整到標準值,就得一米米盯、一處處整、一點點摳,必須下足功夫。
“二月春光無限好,不負農時不負春,我們鐵路人要爭分奪秒,確保春耕物資第一時間運抵農田備耕。”作業進入尾聲,黃擔雨摘下手套、單膝跪地,輕觸鋼軌感受設備狀態,“水平誤差再小,也會給安全帶來極大隱患,作業絕不能‘從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