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中國年丨記者手記:尋找周公,感知中華美德之滔滔-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15 20:03:11
來源:新華網

錦繡中國年丨記者手記:尋找周公,感知中華美德之滔滔

字體:

  新華社西安2月15日電 題:記者手記:尋找周公,感知中華美德之滔滔

  新華社記者沈虹冰、張京品、張思潔

  鼓點陣陣,擂動人心。樂手的一次次位置變化配合着民間舞蹈動作,為游客帶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震撼。

  龍年春節期間,以粗獷豪放、激昂雄壯見長的陜西省非遺文化項目岐山轉鼓,在岐山縣周公廟景區再次奏響。各地游客在游覽中學習“周公吐哺”“周公握髮”等歷史故事,加深了對以周公為代表的中國聖賢美德的了解。

  周公,中華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歷史上被無數文人墨客推崇禮拜。孔子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曹操説,“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蘇軾説,“吾今那復夢周公。”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位於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城西北方向6.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風光秀麗,古風悠悠。這裡正是千古名勝周公廟所在地。

  春節期間,到周公廟登高祈福的游客絡繹不絕,人們在喜慶春節中進一步感受古人的思想與智慧。

  春節期間,游客在周公廟參觀。(周公廟景區供圖)

  據周公廟景區負責人介紹,此處原名卷阿,卷是彎曲,阿是丘陵,東、西、北三面環山,唯南邊與平地相接,狀如簸箕,故《詩經》寫“有卷者阿,飄風自南”。

  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淵緬懷周公德賢勤政,下詔在古卷阿為周公建祠立廟。後經歷代修葺,這裡成為全國歷史最悠久、佔地面積最大的周公廟遺址,千百年來一代代人到此憑吊咏懷。

  穿過古木參天的步道,迎面可見樂樓門前的一副楹聯,上書“臨流水猶聽古樂,遇崇山若仰大賢”。庭院中央,一座漢白玉雕像栩栩如生,頭戴相帽,莊嚴慈祥——正是周公雕像。潤德泉前,不少游客雙手合十,許下新年的願望。

  周公史跡展介紹,周公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殷商,制禮作樂;周公的一生,始終將“勤廉”二字作為思想基石和行為準則。

  “中國人崇尚榜樣,崇尚模範,歷來有向聖人學習的傳統。周公身上的品德,深刻影響着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道。”岐山縣文旅局局長楊慧敏介紹,除了卓越功績,周公身上的忠、勤、廉、仁、和等優秀品德更是被代代後人仰頌。

  春節期間,周公廟景區推出“拜周公,祈福願”活動,進一步弘揚周禮優秀傳統文化。帶孩子到周公廟游玩的郭曉説:“趁着春節外出旅游,讓孩子近距離感受學習祖先身上的美德,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

  當地群眾在周公廟景區進行非遺演出。(周公廟景區供圖)

  “自古勳勞推元聖,從來夢見有幾人。”千載悠悠,讀懂周公的優秀品德,依然令人肅然起敬。

  岐山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立仁介紹,圍繞學習周公優秀品德,岐山縣近年來持續舉辦全國周文化暨周公思想學術研討會。此外,依託周公廟勤廉教育基地資源,當地還推出以“學黨史、話勤廉”為主題的紅色旅游,吸引更多人群踐行崇廉尚勤的中華優秀美德。

  追溯傳統,實為追求走向未來之源。修身進德,實為追尋安身立命之基。

  離開周公廟時,已是夕陽西下。回望歷史,三千年前,起源於渭水流域的古老部族在寶雞岐山發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周文化也從這裡濫觴。以周代先賢所提倡的德治天下、任人唯賢、勤廉仁和的品德,積澱着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至今仍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立德於心,行德於身。中華美德浩蕩悠長,千百年傳承而至今,也終將因傳承而不朽。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