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院落裏,人們習慣在大門裏或門外豎立一面墻,起遮擋、裝飾作用,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照壁。當九龍圖案、琉璃材質裝飾到這面墻上,就形成了高等級照壁。
時光流逝,位於大同古城、北京北海公園、北京故宮的三座琉璃九龍壁依然完整精美。流光溢彩的壁身上,九條巨龍或俯身探海,或騰身上躍,或盤繞成團,張牙舞爪、活靈活現,彰顯着龍的神秘、神奇與威嚴。

大同九龍壁全景(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學濤 攝
大同九龍壁在中國三大九龍壁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45.5米長的龍壁上,九條巨龍在雲海波濤間奔騰了600餘年,雄健勇猛,桀驁不馴。壁前有一長方形倒影池,春暖花開時,飛龍倒映水中,水動龍游,妙趣橫生。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為鞏固統治和國家安定,將眾皇子派去鎮守邊關。十三子朱桂來到“九邊重鎮”之一的大同,被封為代王。大同九龍壁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原為代王府前的照壁。代王府早已毀於兵火,九龍壁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

大同九龍壁中間的龍(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學濤 攝
“這跟人們對龍的敬畏和崇拜之情是分不開的。”大同市古建築保護研究院副院長馬曉堃舉例説,大同屬於乾旱地區,清朝時當地還有獨特的“洗龍”習俗,百姓清洗龍壁上的龍祈求風調雨順。
因為朱桂為代王,龍爪的規制只能為四爪。而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和北京故宮九龍壁上的五爪龍,則彰顯了皇帝的權威和尊貴。
北海公園九龍壁是三大九龍壁中唯一的雙面龍壁。它南北兩面各有九條體型較大的龍,龍鰭隨龍身翻轉,龍爪的骨骼結構被塑造得細緻入微,再加上壁的正脊、岔脊等處,其上共有600多條大小各異的龍。

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北海公園供圖)
“九條龍通過畫面布局形成五個板塊,正中間的是黃色盤龍,兩旁的是升龍或降龍,體現出皇家照壁的寓意。”北海公園研究室主任張冕説。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這座龍壁作為皇家園林中大圓鏡智寶殿建築群的照壁而誕生,這裡主要用來舉辦皇家佛事活動、收藏佛教經典等。但建築群因戰火、災害等原因已不復存在。

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上的盤龍和降龍(北海公園供圖)
相比之下,北京故宮九龍壁是唯一與主體建築同在的九龍壁。它是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的照壁,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建造,與皇極門、寧壽門、皇極殿、寧壽宮等落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同皇極殿前的雕龍禦路、檐下的九龍匾遙相呼應,襯出皇宮一派莊嚴肅穆。

從故宮皇極門內看九龍壁(故宮博物院供圖)
仔細看,九條巨龍升騰潛游,踏浪擺尾,伸展環曲……那形神生動、騰挪跳躍的姿態,好像要振“壁”而飛。尤其中間的黃龍最與眾不同,它雙目圓睜,正視前方,好像時刻觀察着宮中的動靜。
故宮是數百年來中國皇帝的安家之所、最高權力的象徵。故宮裏的這座九龍壁以不同方式蘊含“九五”之數,彰顯“九五至尊”:主體龍為九條,檐下鬥拱之間用45塊龍紋墊拱板,壁面共用270個塑塊,都是“九”“五”的倍數……

故宮九龍壁居中黃色正龍(故宮博物院供圖)
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研究員王春波説,琉璃是中國古代應用在高等級建築上的材料,它的使用可追溯到北魏,金元明時古建琉璃藝術進入全盛期。琉璃九龍壁只有在皇宮王府或高規格廟宇才能建造,目前中國保存下來的這三大龍壁龍造型豐富、色彩絢麗,是中國龍壁藝術的珍品。
“明代龍壁上龍的造型雄壯、粗獷,到了清代,龍的造型相對要纖細、秀美一些。”張冕説,數百塊琉璃磚瓦能夠嚴絲合縫地拼接成整幅畫面,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記者:王學濤、楊湛菲、羅鑫、楊淑君
編輯:賈真、白純、吳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