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大年初一,閬中古城張燈結綵,人流如潮。觀賞舞龍舞獅表演,讓春節老人賜個福,看“張飛巡城”……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匯聚於此,在“中國春節文化之鄉”——四川閬中感受年味十足的節日氛圍。
這是閬中古城大年初一舉辦的“春節老人賜福”活動。(張曉東攝)
閬中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歷算學家落下閎的家鄉,落下閎創制的天文曆法《太初歷》,確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第一天,首次恒定“新年”,即現代意義的“春節”。由此,落下閎被稱為“春節老人”,閬中也被稱為“中國春節文化之鄉”。
行走在閬中古城,大街小巷喜氣洋洋,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年味撲面而來,不經意間還碰上了正在賜福的“春節老人”。“每年春節,當地身體健康的老人會扮成‘春節老人’,向市民游客賜福,有時會送春聯、説吉祥話,有時碰上小朋友還會給壓歲錢。”閬中古城講解員高文田説。
“閬中是中國春節的原鄉故土,春節文化向來厚重。”閬中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會長張治平説,貼春聯、畫門神、游百病等都是閬中春節文化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閬中古城一景。新華社記者 邢拓 攝記者走訪發現,閬中古城幾乎家家戶戶門上都繪有門神,既有張飛、秦琼、尉遲恭等常見的武門神,又有仙童、財神等文門神,還有祈福門神。不同於很多地方的貼門神,閬中的門神是“畫”上去的。
“畫匠在門上畫出輪廓,再用顏料塗抹加厚以形成一定的立體效果。”張治平説,閬中門神畫具有很強的寫實特點,造型類似個性化的戲劇人物形象,工藝考究,形神兼備。目前閬中門神畫已成為四川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在張治平看來,閬中的年味是從臘月初八開始的。從那天起,吃臘八粥、貼春聯、拋繡球、坐花轎、游百病、亮花鞋……各式各樣的春節習俗和活動會延續到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
閬中古城內的魚燈、彩蓮燈表演。(張曉東攝)“有些地方年就過到正月十五,但我們正月十六還有游百病的習俗,當天閬中人都會走出家門,前往錦屏山、滕王閣等地登高踏青,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驅除疫病。”張治平説。
作為中國知名古城之一,閬中古城文化厚重。除了春節文化,流傳至今的還有三國文化、科舉文化。
品三國文化,漢桓侯祠是必去景點。“蜀將張飛曾在閬中擔任巴西太守7年,後人為了緬懷紀念他,在此處修建了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現在的張飛廟是明清兩朝保留下來的混合式建築群。”高文田告訴記者,在張飛廟大殿內可以欣賞到全國唯一的一尊張飛文身帝王塑像,一旁的碑上還留存有張飛的書法。
川北道貢院、狀元府邸、學道街、狀元坊……從建築和地名可看出閬中濃厚的科舉文化。“閬中人傑地靈,有着‘一門雙狀元’的佳話。唐代出了尹樞、尹極二狀元,到宋代又有陳堯叟、陳堯咨二狀元。”張治平説。據《保寧府志》《閬中縣誌》列名,歷史上閬中出進士116人、舉人404人,是四川出狀元最多的地方。
站在閬中古城內的中天樓上欣賞古城風景。新華社記者 邢拓 攝賞民俗、游古城後,再登臨古城中心的中天樓,望遠懷古。沿着中天樓這一軸心,古城街巷樓宇向四面八方次第展開。嘉陵江自城西北流來,由東北方向流出,閬中城便處在這一片山水環抱之中。江上帆船點點,遠處錦屏山蜿蜒起伏,宛若一幅水墨丹青畫。
這是航拍的閬中古城全景。(張曉東攝)入夜,錦屏山上的春節文化主題公園亮起了燈。這裡正在舉辦一年一度的迎春燈會,人們登高賞燈、慶賀新春,在歡聚游歷中迎來新的一年。
記者:邢拓
策劃/編輯:王黎
海報製作:何曉
新華社國內部、四川分社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