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圓京津冀|從一線工人到大國工匠,他在京津冀“成”風破浪-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05 15:21:14
來源:新華網

“夢”圓京津冀|從一線工人到大國工匠,他在京津冀“成”風破浪

字體:

  新華社天津2月5日電(記者王井懷)臨近春節,成衛東沒買年貨,也沒顧上給自己的工作室挂燈籠。他這幾天一直往碼頭跑,關注新運行的“智慧零碳”碼頭管控系統的“一舉一動”。

  天津港新一代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管控系統,在今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作為一名産業工人,成衛東也參與其中。

  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散貨堆場,成衛東指揮拖車。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19歲進入天津港當工人的成衛東,當時想不到,在40多歲時可以參與到這樣高科技的工作中。“得處處留意,一步步走穩嘍。”一身藍色工裝、中等身材的成衛東笑着説。

  天津港每天有為數眾多的貨物雲集進出,這裡面不少貨物都經過成衛東等拖車司機的手。

  1998年,從學校畢業的成衛東來到天津港後,迎來第一個身份:拖車司機。當時,天津港大大小小的貨物幾乎全靠拖車在貨輪和港區之間轉運。成衛東隨身背着包,放着幾本參考書,一有空就翻幾頁,隨時學習拖車等機械設備的構造與應用。

 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成衛東(左二)給同事們講解智慧港口發展。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以前,港區裏各類貨物、車輛、人員密集,路況複雜。而拖車長達20米,轉彎、倒車時司機視野受限,全靠司機摸索經驗,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為了盡快熟悉拖車,成衛東曾主動請纓到隊裏保養組鍛煉,他在拖車上下裏外鑽來鑽去,常常弄得全身都是油污,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

  愛思考的成衛東在十幾年前便研究“數據化”。他把拖車操作的一個循環分解成40多個動作要素,需要挂幾次擋、踩幾腳剎車、回幾下頭等,一個要素一個要素地逐個研究,逐漸在大腦中形成了“數據庫”。

  拖車駕駛倒車頻率高、作業難度大。為了更好倒車,他用右腳開車多年後,打算改用左腳。周邊隊友勸他,貿然改腳可能增加開車的風險,“這相當於清空經驗,從頭學起了!”

  但是,大拖車左腳開車的優勢十分明顯。“轉頭角度可以從原來的最大180度增加到270度左右,視野更加寬闊。”成衛東訓練了半年,硬生生把自己練成了“左撇子”。

  通過不斷摸索,成衛東把枯燥的拖車工作“玩出了花”,總結出“快”“準”“穩”工作法,提高作業效率16.7%,他也成為天津港最年輕的高級技師、大夥口中的“拖車王”。

  憑藉精湛手藝,2022年,成衛東工作24年後,迎來第二個身份:中華全國總工會頒發的“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成衛東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駕駛拖車。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也正是這段時間,天津港加快向智慧化港口轉型。2021年,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在天津港投入運營。碼頭裏,一輛輛平穩運行的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代替了老式拖車。

  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依託5G、衛星等技術,能夠自動實現厘米級精準定位,不過在上崗最初幾年裏,還需要一位師傅“扶上馬,送一程”。

  怎麼讓這些機器人轉彎路徑更優化?如何讓設備運轉更高效?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投入使用之前,成衛東有了另一個身份:AI師傅。

 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成衛東在一輛正在維修的拖頭上實地教學。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成衛東把頭腦中20多年積累的“大數據”,一股腦兒提供給程序員,由程序員翻譯編入程序,寫成指令。通過結合實地場景的反復測試,成衛東不斷訓練這批新“徒弟”的駕駛技能。

  如今,攻克16項行業難題的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管控系統,遠超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的管理難度。“作為新時代的産業工人,要在時代大潮中乘風破浪,不斷磨煉新技能。”成衛東扶了扶眼鏡,眼神堅定。

  策劃:丁錫國

  監製:吳黎明

  統籌:於衛亞、邵香雲、曹曉軒

  終審:安濤

  記者:王井懷

  海報:方金洋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天津分社

  天津市委網信辦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