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2月4日電(記者劉兆權、楊紹功、劉宇軒)長三角南端,在浙閩省際交通樞紐浙江蒼南,招商人員北上的腳步越發頻密,希望趕在春節前引回更多綠色發展項目,他們用腳跑出的新“商路”,牽出了長三角一體化的隱形紐帶。
2024年春運伊始,記者搭乘由安徽六安始發,經江蘇南京、上海到浙江溫州的G7578次高鐵列車,環長三角1000多公里,從大別山到浙閩丘陵,從長江岸邊到東海之濱,行進式探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新成果。
在蒼南,記者領略了一個長三角外圍城市從思維認知、發展模式到精氣神的轉變。
蒼南站內的城市風景照。新華社記者楊紹功攝
“風吹又日曬,自由又自在”,在蒼南站裏,一幅巨幅風景照引人注目:棕櫚灣畔,碧海揚波,岸邊露營基地裏,彩色的帳篷像花兒一樣綻放在綠草茵茵的山坡上。
列車上,蒼南縣發改局黨組成員章如景熱情地介紹着這座小城:蒼南有168公里海岸線,為發展全域旅游、打造生態旅游景點,當地掀起了海岸整治提升熱潮,完善設施、提升硬體,讓棕櫚灣成功入選“‘駕游中國’——最受歡迎全國自駕旅游精品線路”。
蒼南位於長三角的最南端,地處浙閩丘陵間,靠山面海,歷史上長期是浙江的交通末梢,這樣的地方怎麼接受長三角中心城市的輻射?
蒼南站站&。新華社記者楊紹功攝
章如景指着高鐵介紹説,蒼南從交通破局,翻開了融入長三角的新篇章。蒼南雖是交通末梢,當地卻轉變思維,提出了打造“浙閩省界交通樞紐”的目標。十多年來,當地多方籌措資金,織密立體交通網,最終化長三角邊緣的劣勢為跨省交界樞紐的優勢。
現在,通過高速公路,蒼南到溫州市區只需1個小時,浙閩交界的泰順、龍港、福鼎等地,人們出行多選擇到蒼南坐高鐵。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客運段高三車隊總支書吳雋説,車隊值乘多趟往來於蒼南與長三角其他城市間的高鐵,車廂裏經常都是滿員。蒼南的常住人口只有80多萬,但是蒼南高鐵站的輻射人口卻達到了300萬。
蒼南縣內一個旅游露營地。新華社記者楊紹功 攝
路好走了,項目就來了。蒼南面朝大海,發展核電、海上風電、潮汐能等清潔能源項目,投資1200億元的三澳核電、華能蒼南海上風電4號、遠景蒼南零碳産業基地等項目陸續落地。
高速,高鐵,深水大港,立體交通格局之下,長三角的外圍地帶不再是發展的邊緣。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技術中心總規劃師徐海賢説,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五年,是交通網絡同城化的五年。目前,長三角區域內,除舟山外的所有地級市均實現動車通達,公交化運營的高鐵讓長三角“1小時至3小時生活圈”成為現實。
如今,長三角城市間的密切關聯已超出了傳統認知中的“滬寧杭大三角”,徐海賢的團隊分析顯示,長三角區域內已形成圍繞上海、蘇錫常、南京、杭州、寧波的“之字形”製造業關聯網絡。
“我們的市場在長三角,發展的資源也來自長三角。”章如景説,蒼南不産藥材,但集散人參鹿茸冬蟲夏草;沒有碼頭,水産市場卻位列全國十強,很多人覺得這是無中生有,其實,長三角每一座城市繁榮的背後,都有區域一體化的無形紐帶在關聯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