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投入”撬動“大資本” 河北武安引入社會力量解決水利發展困境-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1/29 10:57:5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小投入”撬動“大資本” 河北武安引入社會力量解決水利發展困境

字體:

  清淤、挖溝、放管……近期雖是數九寒天,河北省武安市多項水利工程卻在熱火朝天建設。

  武安市是工業強市、鋼鐵重鎮,用水量大。然而,當地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因防汛要求不能過多存水,區域內水源難以完全滿足發展需求。

  為此,武安市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思路,通過爭取試點項目、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等方式,在政府“低投入”情況下,近兩年啟動實施了總投資約50億元的系列水利工程,水城共融的美麗畫卷在逐步形成。

  既怕水又盼水

  位於太行山東麓的武安市,地勢西高東低,最高處和最低處海拔相差逾1800米,上游山高坡陡、源短流急,區域內洺河、馬會河等眾多河流呈扇形分佈。

  武安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馮海峰介紹,武安市年均降雨量約540毫米,但主要集中在汛期,4座中型水庫需要承擔防汛職能,蓄水能力有限。

  不僅難以蓄水,武安市的西部山區,因局部小氣候,有時僅幾個小時雨量就達暴雨級別,極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擔負着城區主要排洪功能的玉帶河,此前由於上下游落差大、沿線水生態環境有待修復等原因,河道防洪排澇能力不足,2016年以來已有三次強降雨導致沿河兩岸農田和建築受損。

  “我們怕水,但又盼水。”武安市委書記劉浩峰説,武安人均水資源271立方米,低於河北省平均水平,同時工業用水量大,每年4500萬立方米左右,遠高於周邊縣區的用水量,充足的水源對全市各行各業發展至關重要。

  然而,武安沒有外用水源,可利用水資源相對短缺。馮海峰説,為了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有時被迫壓減工業供水,致使企業部分限産。“武安雖是全國‘百強縣’,但如果全靠財政投資建設水利工程,不僅壓力大,還會拖累其他事業發展。”馮海峰説。

  “小杠桿”撬動“大資本”

  為破解“錢從哪來”的問題,武安市一方面積極爭取各類試點項目,另一方面通過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的方式,探索以政府少量投資為“小杠桿”,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形成多方協力治水興水的局面。

  2022年8月,武安市通過公開招標,社會方特許經營單位出資90%,武安市城發集團出資10%,共同成立南水北調引水工程項目公司,負責工程的投融資、建設和運營,並將通過16年運營期的供水收入實現收支平衡。

  馮海峰説,武安沒有在南水北調沿線上,這次計劃通過總長29.99千米的地埋管道,從邯鄲市三陵分水口引水。投用後每年可為武安引入長江水2000萬立方米,從根本上改變當地用水緊張局面。

  武安城區及周邊農村污水處理廠同樣採用特許經營模式。武安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長劉偉説,通過15年建設和運營期限特許經營權招標,中標方投資4.89億元建設了佔地54.8畝的污水處理廠,運營期間通過使用者付費實現收支平衡。

  據了解,這兩個項目特許經營期滿後,在保證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將無償移交相關部門繼續管理運行。

  “武安通過多方努力,爭取到了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推出的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項目。”武安市城發集團董事長張玉曉説,未來玉帶河治理將與商業開發、康養項目、休閒農業開發等齊步進行,以生態環境治理提升關聯産業經營收益,以産業增值收益反哺生態環境治理投入。

  專業人做專業事

  近兩年,武安市陸續啟動了總投資48.9億元的系列水利重點工程。為保障這些項目高標準運營,有關部門在和特許經營公司簽訂合同時,包含了“績效考核”,如果工程質量、運營標準出現問題,將扣除一定費用甚至無條件終止合同。“例如污水處理項目,企業在第三方賬戶上始終要有3000萬元押金,出現問題直接扣押金。”劉偉説。

  馮海峰介紹,如果政府部門運營這些項目,不僅需要增加人力物力,還缺乏專業知識,很可能成為財政負擔。特許經營模式能夠借助業內優秀企業經驗,規範項目運營,促進項目可持續發展。

  張玉曉説,優秀企業的融資成本較政府專項債、一般城投公司更低,例如水利工程建設,政府可發專項債,但還款期限為3年到5年,還款壓力大,而特許經營模式,還款期限一般超過15年。同時,武安尋找的特許經營合作企業資信等級高,申請貸款年利率不到4%,而武安市城投申請貸款年利率可能超過5%。

  中節能國禎環保(武安)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直文説,公司在全國運營100多座污水處理廠,如果是委託運營,大部分合同只簽三五年,而特許經營模式合同年限長,利於企業根據地方實際,進行長遠規劃、提高科技投入、穩定人才隊伍。

  類似的探索在武安市還有不少。2023年被列入國家儲備林項目庫的武安市西部山區國儲林項目,目前正通過市場化方式吸納社會資本參與,探索林下經濟、林業康養、林業碳匯開發交易等“儲備林+”運營模式,實現項目運營自平衡。(記者趙鴻宇 岳文婷)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