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怕下雪”到“盼下雪”——“中國雪鄉”蛻變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1/25 11:16:19
來源:新華網

從“怕下雪”到“盼下雪”——“中國雪鄉”蛻變記

字體:

  新華社哈爾濱1月25日電(記者李建平、程瀟、劉赫垚)“這裡以前是一座林場,當地人以伐木為生。那時最怕下雪,林場工人看著雪都發愁。”雙峰林場民宿老闆劉清林向記者講述着雪鄉的“前世今生”。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雙峰林場每年積雪期長達7個月,年均降雪厚度超過2米,素有“中國雪鄉”美譽。

  這是2023年11月10日拍攝的黑龍江“中國雪鄉”景區夜景(手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劉昊東 攝

  “我們林場地處偏遠山溝,雪季木材運不出去,外頭也很少有人過來。”劉清林説,1999年,他父親創辦了雙峰林場最早的家庭旅店,有着“雪鄉第一家”美譽。

  由於山高林密、風速小、溫度濕度適宜,雙峰林場所在地區的雪粘度大,降雪隨物賦形,千姿百態。隨着游客越來越多,“雪鄉第一家”的生意也漸漸“火”了起來。

  “最開始,我父親成立這家民宿的時候只有兩鋪炕,後來我們將客房擴大到40間,還配上室內衛浴等設施,更好地滿足游客需求。”劉清林説。

  走進“雪鄉第一家”,可以看到大廳的櫃子上挂着具有東北特色的花布棉襖。“這是專門為外地客人準備的,他們可以免費使用,拍照‘打卡’,感受東北文化。”劉清林邊給游客們拿花布棉襖邊説。

  臨近春節,劉清林家的生意非常火爆。“冬天是雪鄉旅游的旺季,我們的年房都被預訂了。”他説,“雖然外面零下二十幾度,但日子卻越過越紅火。”

  冰糖葫蘆、凍梨、烤紅薯……在雪鄉,游客不僅可以賞雪,還能夠品東北“味道”。

  在黑龍江大海林林業局有限公司雙峰林場,游客在街頭游覽拍照。新華社發(張春祥攝)

  “得莫利燉魚、小雞燉蘑菇、牛肉燉蘿蔔……我們家主打的都是原汁原味的東北菜。”周大姐民宿的老闆樊兆義正在向客人們熱情地介紹自家的招牌菜。

  樊兆義以前是雙峰林場的伐木工,林區停伐後,不少林場職工和樊兆義一樣,轉投從事旅游服務。

  “一開始是翻建自己家的老房子,後來我又增加了70平方米的餐廳,現在我們店從最初的三鋪炕擴大到30間房,生意非常不錯。”樊兆義説。

  “每天下午4點開始上客,一直要忙活到晚上9點左右。今年藉&冰雪旅游的熱度,我們這兒的客人明顯增加不少,營業額比往年增加了近三成。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樊兆義告訴記者。

  如今在雪鄉,像“周大姐民宿”、“雪鄉第一家”這樣的經營主體已超過200家。回顧過去,樊兆義感慨道:“現在靠‘雪’而生,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龍江森工集團大海林林業局有限公司森林旅游産業發展部副部長馮慧強介紹,“中國雪鄉”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冰雪資源,不僅走出了特色産業發展之路,還保護了生態環境,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持續的動能。今冬以來,共接待游客72.5萬人次,同比增長10倍。

  在黑龍江大海林林業局有限公司雙峰林場,游客在森林公園游玩。新華社發(張春祥攝)

  為讓游客有更好的體驗,雪鄉修繕了公路、電力、棧道等基礎設施,增設了懷舊小賣部、文創用品店、篝火晚會、秧歌巡游等,讓東北韻味和現代元素結合。

  來自深圳的李思蘭剛在雪鄉拍完寫真,她和朋友利用假期一路向北,暢游雪鄉。“這是我第一次來雪鄉,之前計劃了很久,果然名不虛傳,簡直美呆了!”她説,下次想帶着家人一起來。

  曾經,雙峰林場是嚴寒冬季裏的一座“冷山”。如今,“中國雪鄉”是冰雪經濟中的一片“熱土”,人們的生活在銀裝素裹中“燃”了起來,越過越紅火。(參與采寫:王鶴)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