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文物講故事丨修復壁畫 喚醒千年記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1/24 17:11:18
來源:新華網

聽文物講故事丨修復壁畫 喚醒千年記憶

字體:

  新華社西安1月24日電 題:修復壁畫 喚醒千年記憶

  新華社記者張思潔、楊一苗

  楊文宗(右二)和同事在對《門樓圖》壁畫進行修復。(受訪者供圖)

  這是一次民族文化的交融:在這幅約1400年前的古墓壁畫上,雙層樓閣的建築造型和一斗三升斗拱、直欞窗等設計體現着關中地區唐代早中期建築的典型風格,而&基、寶瓶狀脊剎等元素則頗具鮮卑特色。

  這幅壁畫名為《門樓圖》,出土於甘肅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成員慕容智的墓葬。吐谷渾人的祖先為遼東鮮卑慕容氏,後其分支西遷成立國家,最終歸順唐朝。

  據介紹,該墓葬甬道口上端的照墻、甬道、墓室皆裝飾有精美壁畫,設色清新典雅,人物造型生動自然。其中,位於照墻上的《門樓圖》高1.65米、寬1.25米,以白灰為底,上用紅、黑線條勾繪出雙層樓閣式建築,是墓葬中面積最大的一幅壁畫。

  然而,由於墓葬在發掘前已經大面積塌陷,精緻的壁畫圖案大量破碎、脫落,顏料層像鱗片一樣起翹,變得脆弱糟朽。黴菌、酥鹼等各類病害疊加,亟待一場“全身手術”。

  修復《門樓圖》,對“文物醫生”而言是一場“大考”。2021年,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委託下,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壁畫保護修復與材料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開始了對慕容智墓葬壁畫的揭取與保護修復工作。

  “掩埋在泥土下的壁畫破裂成了無數塊,大的不過巴掌那麼大,小的只有指甲蓋大小,輕輕一拿就可能碎成粉末。”該基地副主任楊文宗説,壁畫本身脆弱,材料構成複雜,要先進行加固穩定,讓壁畫吃“補藥”恢復“體力”,才能“搬家”和“手術”。

  面對不會説話的“病人”,楊文宗及其團隊對壁畫進行了全方位“體檢”。X光、掃描電鏡、激光拉曼、超景深顯微鏡……綜合運用各類儀器探查後,壁畫各部分材料才依次明晰,病害成因與預防性保護也有了科學依據。

  楊文宗(左一)和同事在對《門樓圖》壁畫進行修復。(受訪者供圖)

  三年間,修復團隊利用與《門樓圖》壁畫本體材料相同或相似的材料進行科學性干預,基本完成了清理、拼對、填補、美學修復等一系列傳統修復工藝。如今,壁畫填補部分與本體顏色和諧,主次分明,門樓建築的鬥拱、屋脊、脊剎、門扉等細節清晰可見,壁畫整體藝術性、完整性和真實性得到充分呈現。

  從業40多年的楊文宗&&,隨着文物保護修復理念的更新,文物修復師還要挖掘文物作為文化遺産背後的考古價值、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

  “《門樓圖》壁畫對於研究唐代早期門樓建築風格、武威地區吐谷渾王族墓葬特徵、吐谷渾與唐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及唐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他説。

  在楊文宗看來,《門樓圖》的修復之路還尚未結束。在早期的壁畫修復中,受技術條件限制,當時的修復材料在若干年後會老化、變質,這需要文物修復人員不斷探索新材料與新方法。

  同時,越來越多新技術也將運用在《門樓圖》等壁畫的後期保護修復中。“目前,《門樓圖》部分壁畫殘塊間的連接關係仍不明晰。對於尚未拼全的‘拼圖’,我們將採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利用圖像識別等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對碎片掃描後模擬拼接復原。”楊文宗説。

【糾錯】 【責任編輯:劉笑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