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北宋年間,范仲淹應好友滕子京之邀,為重修岳陽樓創作《岳陽樓記》。鮮為人知的是,范仲淹一生從未到過岳陽,那麼這篇《岳陽樓記》是他在何處完成的呢?
在河南省鄧州市古城東南隅,有一座花洲書院,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誕生於此。北宋慶曆五年,范仲淹赴鄧州任知州,在此地重修百花洲作為治學場所。此書院因坐落在百花洲畔,得名花洲書院。
“穰都人傑”“善地文昌”,正如書院牌樓匾額上的這八個字所寫,鄧州人文歷史輝煌。近日,記者來到此地,領略穿越千年的浩然文風。
花洲書院牌樓。新華社記者 唐健輝 攝
登上書山一覽&,花洲勝景盡收眼底。“花洲書院佔地200余畝,是典型的書院園林。”講解員劉晴介紹,中軸線上前後分佈着書院和文廟兩大建築,有春風堂、藏書樓、大成殿等標誌性建築。東側是百花洲,奇石疊景、亭榭爭輝;西側是以範文正公祠為主的紀念性建築群。“中西部書院建築群渾厚大氣,東部百花洲秀麗典雅,可謂融南北方建築風格於一爐。”
走進書院大門,有一開間垂花門,名叫欞星門,匾額為明代書法家文徵明手跡。“古人認為走進欞星門,就是進入了學習聖地,學子們頭腦開竅,變得格外聰明。”劉晴告訴記者,狀元橋兩側各有一個半圓形水池,稱為泮池。“古人稱學子入學為‘入泮’。走過泮池,用清水洗去雜念,就能專心讀書,早日考取功名。”
花洲書院正門。(受訪單位供圖)
學院主講堂名叫“春風堂”。“以‘春風’命名,有教師講學如春風化雨,學生聽講如沐春風的美好寓意。”劉晴介紹,范仲淹曾在春風堂裏傳道、授業、解惑,《岳陽樓記》也在此地誕生。雖然經過幾次修復,身處此地仍能在青磚黛瓦間感受到歲月沉澱的古樸滄桑。
“春風堂下紅香滿”,范仲淹曾寫詩讚嘆,在春風堂裏總能聞到淡淡的花香。記者到來時,有幾株梅花正在春風堂後院開放。“看到梅花,人們總能想到范仲淹培養出來的很多弟子,他倡導的學風也影響到後世許多文人士大夫。”劉晴説。
在花洲書院內舉行的開筆禮。(受訪單位供圖)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千古名句對後世影響深遠。“近千年來,花洲書院書香不斷,被稱為教育聖地。”花洲書院景區服務中心主任張峰介紹,近年來,我們舉辦了多次青少年研學活動和禮儀文化節等非遺文化活動,人們在齊聲朗誦《岳陽樓記》中感受憂樂精神,賡續不朽文脈。
“南陽有絕勝,城下百花洲。”百花洲原本是官府的後花園,范仲淹重修之後,成為公園。今天的百花洲,煙波畫橋、九曲回廊,四季輪轉,游客如織。正值冬天,雲霧瀰漫,更給百花洲平添了煙雨瀟瀟之意。
游客在百花洲內游覽並欣賞美景。(受訪單位供圖)
在花洲書院,既能聽到庭院深處的書聲瑯瑯,也可以看到綠柳堆煙的江南柔情。“花洲書院不僅完整展現了中國古代書院建築的莊嚴和恢弘,也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文化與建築風格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和物證。”鄧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丁如意説。
記者:唐健輝
視頻:王勝利
報道員:陳博、田徵
策劃|編輯:王黎、李歡
海報:李歡
新華社國內部、河南分社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