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14日電 題:冒嚴寒搶時機推進新能源建設——內蒙古開年經濟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雲平、安路蒙
數九寒天,正是北方地區的“貓冬”時節。然而,內蒙古變“貓冬”為“忙冬”,全區各地搶抓機遇、緊抓快幹新能源項目建設,推動新能源産業全面爭先高質量發展。
庫布其沙漠腹地,滴水成冰,一路上沙丘連綿、渺無人煙。隨着車子駛入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一望無際的光伏方陣突然出現在眼前,蔚為壯觀。
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先導工程的俯瞰圖。(受訪單位供圖)
“一期先導工程100萬千瓦光伏項目剛剛並網發電,隨即又啟動了二期100萬千瓦光伏項目的建設。”內蒙古三峽蒙能能源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那貴挺介紹,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總裝機規模1600萬千瓦,項目建成後,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區輸送清潔電能400億千瓦時,發揮着國家重點工程對穩投資、促發展的示範引導作用。
“佔地3萬多畝,35萬根水泥樁,220萬塊光伏板,僅一期先導工程就是如此龐大的建設體量。”那貴挺&&,大型風光基地建設規模大、速度快、難度高,為適應當前國內新能源快速發展的形勢,必須一年四季不停歇,特別是充分利用冬季這段時間,抓緊辦理手續、平整土地,為二期項目開春大規模施工打好基礎。
大型風光基地的加快落地,還離不開當地政府全方位的要素保障服務。“比如成立工作專班,打造標準地,配套路網、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等,旗裏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和要素保障,跑出了新能源建設的加速度。”達拉特旗能源局行政審批辦公室主任李凱説。
在杭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工人們正在插沙柳、打沙障。新華社記者安路蒙 攝
沿着庫布其沙漠西行,一輛輛載滿沙柳條的大貨車呼嘯而過。記者抵達杭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後發現,原來沙柳條都被運到了這裡,一群工人正在插柳條、打沙障,往日寂靜的沙漠變得熱鬧起來。
“冬天也不能松懈,準備工作已經完成,得抓緊佈置沙障進行固沙,不然一個冬天過去,風沙又會把沙丘吹起來。”鄂爾多斯市同圓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崔瑞粉説,由於新能源項目大規模建設,沙柳條都成了搶手貨,現在一噸幹柳條能賣到近千元。
杭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規劃建設面積48萬餘畝,總規模1300萬千瓦。“為加快新能源項目建設,我們作為旗屬國有企業主導組建了&&公司,統一規劃流轉土地,推進新能源大基地‘標準地’建設,實現‘項目等地’變‘地等項目’,確保新能源企業拿地即開工。”崔瑞粉説。
蒙西托克托200萬千瓦新能源外送項目。(朱森 攝)
在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界處,蒙西托克托200萬千瓦新能源外送項目也在加緊施工。在凜冽寒風中,樁機林立,吊臂揮舞,一台颱風力發電機拔地而起。“踏勘選址、催盯供貨、基礎澆築、風機吊裝、靜態調試,各環節有序銜接、齊頭並進。”大唐托克托新能源事業部執行董事王長庚介紹,項目採用大功率風機,單&總裝機重量超520噸,吊裝難度大,為確保項目進度,技術人員不斷優化工序工藝,大大縮短了整機吊裝時間。
從沙漠深處到山谷之間,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內蒙古的新能源項目建設步履不停。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有關負責人&&,全區風光資源富集,圍繞“緊抓快幹新能源”的總要求,內蒙古印發實施了新能源倍增行動實施方案、光伏治沙行動實施方案、促進新能源消納若干舉措,為加快新能源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區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9200萬千瓦,全年新增裝機超過3100萬千瓦,增量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