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沉睡兩千年的大墓
能喚醒哪些塵封的歷史
今人又是如何通過現代科技考古與古人對話
且聽專家怎麼説——
【出土文物第一時間送入低氧艙】
為什麼海昏侯墓得以完整保存
公元318年
豫章郡(今江西省)的一場大地震導致鄱陽湖水倒灌進墓室
由於古代盜墓賊沒有水下“作業”的技術
侯爺墓得以完整保存至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展開
“幹千年,濕萬年,不幹不濕就半年”
劉賀墓中的文物長期處於飽水狀態
出土後,外界的氧氣就成了“頭號敵人”
海昏侯墓考古領隊楊軍説,剛出土的文物都要被送入低氧艙
避免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
此外,航天領域的技術首次運用於考古文保領域
也是當年海昏侯考古發掘文保工作高標準的體現
20平方米的低氧工作艙
艙內為純凈氮氣
氧含量少於1%
相對濕度可在20%-80%範圍內調節
文保工作者需要戴着氧氣面罩工作
【新技術加持考古發掘】
在發掘和保護過程中運用大量新技術
是海昏侯國考古發掘的另一大亮點
楊軍説,在調查和發掘前期
考古學家們大量使用地球物理探測、GPS定位、
電子全站儀布網測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統(GIS)記錄等科技手段
將調查資料完整信息化
初步建立起海昏侯國遺址的地理信息系統
【“數錢數到手抽筋”】
時光回溯到2015年
當考古人員打開槨頂板時
被眼前一座2米高的“錢山”震驚了
此前的古墓中從未發現如此之多的銅錢
考古隊請工匠用兩個板凳和一塊木板
搭建了一個臨時工作&
李小彬博士就趴在上面數錢
北藏槨出土的五銖錢
經過半年多時間清點
總數約400萬枚
重達10余噸
此外,墓中的五銖錢以1000枚為一串
首次以考古方式證明唐宋以來
“千文一貫”的校量方式最遲起源於西漢
【“我們挖封土就挖了一年”】
以劉賀主墓為核心的劉賀墓園
總體呈梯形,面積約4.6萬平方米
墓園由侯爺墓和夫人墓兩座主墓
七座祔葬墓、一座車馬陪葬坑
和園墻、門闕、寢殿、祠堂、廂房、園寺吏舍等建築構成
內有完善的道路系統和排水設施
楊軍&&,劉賀墓相當於
按列侯的等級在地底建了個深8米的“宮殿”
再在上面壓了7米高的封土
他們挖封土就挖了一年
考古,為文物接風洗塵
讓歷史更為鮮活,重返璀璨
經過考古學家們的不輟努力
劉賀墓才得以走出時間的謎局
來到世人面前
總策劃:顧錢江 李凱
監製:衛鐵民 高皓亮
策劃/製作:談昦玄 袁慧晶
記者:袁慧晶 彭菁 陳柱佐 王奕涵 舒暢
編輯:徐欣濤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江西分社
聯合出品
學術指導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