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明長城(大通段)始建於明代中葉,距今已經有451年歷史,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長城遺址,也是青海省明長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段,現存主線44009米,海拔最高處達4200米。它巧妙地與巍峨險峻的自然山體結為一體,也被譽為青海“八達嶺”。
大通縣博物館原館長嚴雅楠告訴記者,大通縣明長城是保存比較完整的,有夯土墻體、敵&、烽火&、壕塹、山險墻、河險。2020年11月26日,青海明長城(大通段)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大通縣聘請了17名長城義務保護員,加強長城的保護管理,他們在平時的管護當中有問題會及時給我們反饋。需要修繕的這些長城墻體,我們申報項目資金,進行維修。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也落戶了我們大通縣,對於長城保護起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作用。”他説。
2013年,大通明長城被國務院批准歸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名單中。同年,大通縣成立長城保護機構,並將長城劃分為63個保護段,與沿線的企業、村委會等進行了責任認定。十年來,大通縣爭取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實施了大通明長城搶險加固工程項目,對急需要保護的明長城墻體、烽燧、敵&等進行了搶險加固。
今年53歲的田生龍,家住大通縣良教鄉石莊村,從小就看著家裏人在長城腳下取土建房,那時候村裏的人都不知道這是長城,只管它叫“邊墻”。田生龍小時候也曾在長城腳下取土,給家裏面蓋房子墊地基。2015年,他成為了一名長城義務保護員,主要工作是保護長城的烽火&。他告訴記者,“去年,有人取土我給上面反映以後,上面來人和村裏的幹部一起阻止了挖土的行為,表明再不讓取土了。”
為了更好地保護、合理地利用明長城遺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截至目前,青海省累計投入了超億元經費用於西寧段、大通段、湟中段等一批長城保護工程項目,對長城本體進行了搶險加固,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排除了長城本體存在的險情,也改善了長城環境景觀。
大通縣境內的明長城,作為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明代政治、經濟、軍事的珍貴歷史資料。它靜靜地臥在山脊上,成為大通獨具特色的一道人文風景線,記錄着這片土地的歷史烽煙和滄桑。
記者:韓方方、央秀達珍
編輯:吳煒玲、胡函博
製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