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 01 10:17:0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百年窯火煉就“電瓷之都”

字體:

  百年窯火煉就“電瓷之都”

  把地方傳統産業做成世界級産業!一個贛西小縣的雄心

  在電線和線桿之間,通常挂着一串串白色或棕色的“瓷盤”,或倒扣,或豎立……它們不起眼,卻是電力系統中承擔絕緣和連接作用的重要部件。

  這如同萍鄉市蘆溪縣在中國瓷業版圖中的位置,低調卻不簡單。“凡有線路處,必有蘆溪電瓷”,憑藉傳承百年的電瓷産業,蘆溪成為中國電瓷之都。

  贛西小縣鏈結世界的雄心不止於此。錨定“世界電瓷看中國、中國電瓷看蘆溪”的目標,聚焦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路徑,蘆溪正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瓷電氣産業集群。

  一爐窯火鑄就電瓷之都,也能照亮傳統産業走向全球市場的道路。

  百年窯火燒一瓷,一瓷散作滿天星

  50米高的煙囪,像一個巨大的驚嘆號,立在萍鄉電瓷廠遺址上。

  原料車間、成型車間、膠裝車間……一棟棟老房子,帶着斑駁的墻面無言佇立,讓後來者仍能窺見彼時的光景。電瓷博物館、電瓷産品展館、學術報告廳等新建築點綴其間,漫步在觀光道上,仿佛穿梭在歷史長河中,見證中國電瓷之都的窯火搖曳。

  這爐火,早在千年前就已點着。

  距今四五千年前,制陶業就在蘆溪境內出現了。隨着歲月流動,當地制陶生産水平不斷發展提升。當地出土的漢朝陶罐、陶釜製作精美,可見當時蘆溪的制陶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

  東晉時期,蘆溪人就掌握了制瓷工藝。上世紀80年代,蘆溪縣南坑窯遺址被發現,出土了大量不同釉色的日用瓷,説明宋元時期蘆溪制瓷工藝和規模已經到達一定的水準。

  1905年,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數位實業救國者在蘆溪籌股創辦了萍鄉瓷業有限公司,並在10年後開始投身電瓷生産,成為我國最早生産電瓷的企業之一。

  電瓷,此後成為了蘆溪發展的關鍵詞。萍鄉瓷業有限公司後來更名萍鄉電瓷廠,標誌着蘆溪電瓷産業走上規模化發展的道路。

  “六七十年前,我們廠就是國家電瓷出口産品基地。”82歲的張新生老人曾在萍鄉電瓷廠擔任工程師,他回憶説,上世紀50年代,萍鄉電瓷廠的産品就出口到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美標産品編號是‘5’開頭的,其中又分為‘55’開頭的針式絕緣子,和‘52’開頭的懸式絕緣子……”

  據統計,從1957年到1965年,萍鄉電瓷廠共完成出口電瓷産量32815噸,換取外匯1336萬美元,是全國電瓷行業出口時間最早、出口量最多的企業。

  萍鄉電瓷廠作為國內電瓷行業的先行者,一度在業內引領技術革新風潮。1964年9月,張新生成功試製出“鋼絲刀一次成型壓坯機”,不僅減少了多道工序,節約了成本,還為生産高壓電瓷産品創造了條件。由於貢獻突出,張新生被評為江西省勞動模範。那時,他常作為技術員到全國各地做技術交流,把新工藝設備的圖紙無償提供給其他國營企業。

  蘆溪孕養了電瓷行業,電瓷也成為蘆溪人的驕傲。

  “那時在‘萍廠’上班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聊起萍鄉唯一的“萍廠”,前萍鄉電瓷廠工人歐陽吉竹打開了話匣子。他聊起一個細節:在許多工廠還沒有風扇時,萍鄉電瓷廠食堂就用上了純進口的吊扇,它的四片扇葉都是木制的。

  歐陽吉竹揮着手、很大聲地描述着,説起能容納數千人的電影院、配套完善的廠內醫院、兩三千人上下班時的壯觀場景,仿佛幾十年前木吊扇吹出的風又掃在他身上。

  每次出差前,張新生都要拿着廠裏批的條子去銀行取錢,“1986年之後,銀行給錢越來越不痛快。慢慢的,廠裏連工人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和當年許多國企的命運相似,萍鄉電瓷廠在2002年迎來改制,遣散員工,僅保留國有資産管理處。一爐窯火終散作滿天星辰。

  蘆溪鎮新田村,距離“萍廠”不到15分鐘車程。30年前,蘆溪電瓷産業新的歷史在此開啟。

  1993年,做煤炭生意起家的陳興惠,創辦了蘆溪縣也是江西省首家民營電瓷企業——高強電瓷廠。

  “當時‘萍廠’的效益已經很差了,技術人員流失嚴重,高強電瓷廠成立後,聘用了不少老員工。”江西高強電瓷集團副總經理劉長虹説。

  “30年前,‘萍廠’技術科、銷售科、原料科的骨幹都到高強電瓷廠去上班。此後幾年,陸陸續續有‘萍廠’老員工出來辦廠。”江西省電瓷商會會長謝錫群説,蘆溪電瓷産業能走到今天,是“萍廠”這棵老樹發出了新芽。

  追“高”求“新”,延續産業榮光

  1998年,我國開始大規模實施農村電網改造,覆蓋全國兩千多個縣。需求刺激之下,蘆溪縣大批民間資本涌向電瓷行業。

  據江西省電瓷商會粗略統計,僅1998年到2000年,當地就新辦了四五十家民營電瓷廠,後來者更是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電瓷逐漸成為蘆溪縣支柱産業。

  2016年,我國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再次促進了蘆溪電瓷産業的發展。彼時市場需求發生了變化,過去以低壓絕緣子産品為主的蘆溪電瓷企業,紛紛投資生産高壓電瓷。

  “大連電瓷、蘇州電瓷這些龍頭企業的産品,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如果産品不升級,將會被市場淘汰。”謝錫群説,從那時起,蘆溪不少電瓷企業就將目標鎖定在了超高壓、特高壓電瓷産品上。

  不斷追“高”,只是蘆溪電瓷企業成長的脈絡之一。

  作為電瓷主要種類之一,絕緣子按照材質劃分為瓷質、玻璃和複合材料。玻璃絕緣子憑藉光潔度高、絕緣性強、被電流擊穿後自爆便於發現等優點,近年來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大量使用。業內有一個形象的描述:如果按斤賣,瓷質絕緣子賣豬肉價,玻璃絕緣子賣排骨價。

  “今年玻璃絕緣子賣瘋了,企業有多少出多少。”劉長虹笑着説,高強電瓷是全球能夠生産玻璃絕緣子的9家企業之一,能進入這一賽道,得益於公司提前布局,“明年我們準備再上一條玻璃絕緣子生産線。”

  “當年就應該直接叫百新電氣。”百新電瓷電氣創始人陳啟軍對企業的名字耿耿於懷,坦言“電瓷”二字把企業説小了。

  從電瓷到電氣,一字之差,市場容量卻擴展百倍。“電氣市場容量確實很大,不過已然是一片紅海。只有將發展方向定位在電瓷相關産品,才能發揮蘆溪的競爭優勢。”陳啟軍是業內為數不多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言語間透着一股自信,“我們生産的過電壓保護器,已經佔到自有産能的10%,明年準備再上兩條生産線,逐步將電氣産品佔比提高到30%。”

  2013年,中材電瓷落戶蘆溪時,帶來了兩台ABB搬運機器人,單&售價超100萬元,讓本地電瓷老闆咋舌。如今,蘆溪電瓷廠幾乎全部用上了搬運機器人。

  在中瓷新材生産車間,記者看到原料經過球磨煉泥等工序後,被切成長方體的泥段。一台橘紅色的機器人輕鬆提起40公斤重的泥段,正確地放到生産線的另一端,全程沒有工人參與。

  “如果沒有機器人,搬運泥塊這個工序至少需要十多位身強力壯的工人輪番上陣,幾年幹下來,沒有一個腰好的。”中材電瓷副總經理陳志鵬説。

  當年兩台ABB機器人至今還在車間忙碌。10年間,中材電瓷機器人隊伍擴展到了20&,最新入列的國産機器人,單價不到當年ABB的五分之一。

  這家央企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於智能化數字化改造,率先在行業內實現5G專網全覆蓋,建設智能化“私有雲”&&,通過構建MES生産指揮、設備能源、ERP數據中心實現了高效生産。2016年以來,已經擁有20多項發明專利。

  多一項專利,就少一個技術堵點。“我們在智能化數字化方面遇到的難題,其他企業也會遇到。既然來到了蘆溪,就要懷着開放共享的態度,共同推動産業升級。”陳志鵬繼續舉例説,中材電瓷研發出泥坯旋壓成型技術,産品功能不變,重量減輕20%,沒過多長時間,蘆溪電瓷企業紛紛用上了這項新技術。

  “瓷”力十足蘆溪電瓷産業,先後吸引了中材電瓷、中鐵國材、大蓮電瓷、撫順電瓷等大型企業入駐,集群效應不斷顯現,為傳統産業走向世界注入了強勁動能。

  到目前為止,蘆溪縣電瓷電氣産業鏈企業達到了178家,110KV及以下線路電瓷産品佔據國內市場七成以上,産品遠銷中東、南非、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業人員近3萬人,平均每10個蘆溪人就有1人從事電瓷行業。

  “讀懂”電瓷之都,人才就是密碼

  “讀懂”蘆溪這座電瓷之都,人才無疑是關鍵密碼。

  “我屬於‘創一代’,也是從小扛麻袋的‘瓷二代’。”儘管企業已成長為年銷售額5億元的行業“小巨人”,陳啟軍仍清晰記得,自己16歲時把200斤重的釉料扛上五樓時的沉重。

  配釉是製作瓷質絕緣子的重要工序,直接影響産品質量。陳啟軍父親曾在村辦企業負責這道工序。心疼身體不好的父親,陳啟軍12歲便扛着麻袋協助父親下料,父親則一邊配釉一邊給他講解各類原料的名稱和作用,並靠這份工資養活了一家四口。

  “蘆溪大部分電瓷行業創業者心裏第一把火都是父輩點燃的,大夥都帶着‘瓷基因’。”陳啟軍説,蘆溪用百年孕育了電瓷産業,然後電瓷産業孕育了他們。許多像他一樣的創業者因瓷而聚,就是因為相信“在蘆溪,幹電瓷,能幹成”。

  在蘆溪,電瓷不僅是一個産業,也是一種凝聚人才的文化。近年來,蘆溪縣實施電瓷産業人才培養工程,多形式、多渠道組織電瓷産業高層次人才赴國內外高等院校、優秀企業研修學習。

  走進萍鄉市電瓷電氣技工學校的電瓷實操車間,只見學生們根據不同的分組,有的在往球磨機里加料、有的正熟練地操作真空練泥機、有的在給泥段修形……車間一角有數十張放着筆紙的課桌,黑板上則記錄着操作要點,同學們實操結束後又回到座位聽老師總結、講解。

  今年36歲的老師郭達是一位“瓷三代”,爺爺奶奶都是當地電瓷企業的工人,而他大學畢業後也選擇了電瓷産業。2021年,蘆溪縣開辦萍鄉市電瓷電氣技工學校後,郭達辭去車間負責人的工作,站上了講&。他介紹,即將畢業的一屆陶瓷工藝專業學生共有89人,其中25人選擇繼續深造,其餘都被企業“搶光了”。

  班長李清萊在萍鄉強盛電瓷技術崗實習,最近正在參與研發一種新的釉水配方。李清萊説,學校不僅教課本上的知識,還很注重實踐,所以他在企業適應得很快,畢業即就業。

  蘆溪已建立由政府相關部門、行業企業、學校等多方參與的職業教育工作協調機制,培育認定17家産教融合型企業,開展校企“雙元制”協同育人。以電瓷電氣專業組建學徒制班級,學生簽訂師徒協議,通過校企合作、聯合辦學以及訂單式培養等形式,保障學生就業,同時滿足企業用工需求。

  “我剛來時以為要適應一段時間,沒想到有拎包入住的人才大廈,隔壁就是商業綜合體,吃住都方便。”蘆溪縣電瓷行業員工李岩來自遼寧省大連市,在他的公寓房間裏,不僅冰箱、洗衣機、凈水器等家電一應俱全,樓下還有24小時健身房和商務洽談室。李岩説,令他意外的是,這麼好的住宿條件還是免房租的,每月交400多元的物業費和水電費即可。據統計,2021年建成的蘆溪縣人才大廈中共有235套公寓,如今入住率在六成左右。

  這是蘆溪縣人才引進服務的一個縮影。當地還在工業園、人才大廈成立“一站式”人才服務中心,幫助各類人才解決創新創業、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社會保險等方面問題,不斷提升人才獲得感和滿意度。

  2020年,蘆溪縣投資2.2億元建立高壓電瓷電氣研究院,聚集了電瓷行業標委會委員、教授級高工等多名研發人員。目前,該院與當地電瓷製造企業中材電瓷、中鐵國材、江西強聯等企業實現資源共享,有效降低電瓷企業研發成本,成為蘆溪電瓷産業集群發展的發動機和孵化器。

  截至目前,蘆溪全縣共有國家級人才28人,副高以上職稱人才1009人,專業技術人才5767人,共搭建了21個電瓷電氣産業省級及以上研發&&,5家省級及以上公共服務&&,瓷窯爐火越燒越旺。

  聚焦主業,走得早更要走得遠

  近年來,中材電瓷電氣等9家央企項目先後落戶蘆溪,中部小縣緣何成為“投資熱土”?當地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和服務是關鍵。

  在大蓮電瓷(江西)有限公司,6條智能化生産線開足馬力,工作人員正在生産線旁有序地忙碌着。

  “從一片荒地到建成一排排廠房,我們幾乎每週都能見到縣委書記或縣長。項目所屬鄉鎮上埠鎮、南坑鎮的駐企幹部,也不停奔走為企業辦理各種手續,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問題,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政府暖心、貼心的服務。”公司副總經理呂洋説。

  大蓮電瓷在蘆溪的項目佔地237畝,2021年9月打下第一根樁,今年5月投産。同樣感受到“蘆溪速度”的還有中鐵國材董事長藺小金,“2019年4月籌建廠房,當年11月入駐投産,審批速度和服務意識讓我們驚嘆和感動。”

  為了讓電瓷在內的特色産業留得下,走得遠,蘆溪縣按照“簽約即落地、落地即開工、開工即建設”要求,緊盯土地、規劃、施工許可等問題,每個項目均安排專人全程幫代辦項目證照、立項備案等審批報備手續。

  此外,蘆溪縣專門成立了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指揮部,並組建營商環境工作專班,推進各項政策舉措落實落地,協調解決具體問題。

  “政府每年都會組織政企懇談會,專門聽取企業的呼聲訴求,收集企業的建議意見,為企業排憂解難。”令陳志鵬印象深刻的是,在收到天然氣價格漲價導致企業生産成本過高的意見後,蘆溪縣以0.2元/m3的標準對企業予以補貼,緩解了企業的成本壓力。

  “政府除了用地、用水、用電、用氣優惠外,還對我們公司的稅收予以了減降。”劉長虹説,不但如此,相關部門還協助申報各種專利與榮譽,為企業發展增光添彩。

  “我們把電瓷電氣産業作為首位産業,通過優化服務、規劃引領、招大引強、創新驅動等系列舉措,推進電瓷電氣産業走上智能化製造、規模化生産、國際化銷售、配套化建設道路,向‘世界電瓷看中國,中國電瓷看蘆溪’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蘆溪縣委書記黎增義&&。

  走得早也要行得遠。走進高強電瓷老廠區,廠房並非四四方方規則狀。這家蘆溪縣最早的民營電瓷企業,從一小塊土地上慢慢擴建,慢慢規劃,穩穩地走到了今天,仍是當地體量最大的電瓷企業,工業總産值和國內銷售産值均進入行業前三。

  高強電瓷還短暫涉足過房地産,在蘆溪縣城建了兩個樓盤後卻選擇回歸。“房地産終歸不是我們的主業,聚焦電瓷、深耕電瓷、做強電瓷成為我們本地電瓷企業的共識。在長期發展中,我們越發堅定這個信念——在蘆溪,幹電瓷,能幹成。”劉長虹説。(記者 黃海波 熊家林)(參與采寫易偉剛)

【糾錯】 【責任編輯:成嵐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9951113000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