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 23 17:23:46
來源:新華網

脫貧村裏看振興 | 鐵力村:從“與鳥爭地”到“與鳥為鄰”

字體:

  編者按: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今年是關鍵之年。 7名新華社年輕記者扛起相機,背起行囊,深入白山松水九個脫貧縣、十多個脫貧村。從田野間綠浪滾滾行走到大地一片金黃,他們下水田,進羊舍,入農家,坐炕頭……與老鄉們面對面,聊豐收,話致富,談振興。用筆尖和鏡頭講述村民老鄉所思所想所盼,記錄一個個村莊“美起來”“活起來”“熱起來”的新圖景。

  新華網長春11月20日電(記者李雙溪、宋心平)一進鎮賚縣五棵樹鎮鐵力村,電線上停着的麻雀、燕子忽地飛起,在天空中盤旋一會兒,又落滿了屋頂。“我們村就這樣,鳥兒成厚(很多)了。”村民劉連國指着屋頂説。村外邊是一片一望無際的水稻田,風吹稻浪,豐收在望。

  聽村民説,15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鹽鹼灘、澇洼地。鎮賚縣位於松嫩平原蘇打鹽鹼地,由於土壤鹽鹼化較重,加之地勢低窪,容易積水,鐵力村過去種玉米、向日葵常常因為澇災減産。“鹼地白花花,一年種一茬,小苗沒多少,秋後不收啥。”民諺裏是道不盡的苦澀和辛酸。

鎮賚縣五棵樹鎮鐵力村航拍照片。(報道員潘晟昱攝)

  村民們引嫩江水地泡田洗田,像洗衣服一樣,降低土壤的鹽分,再用有機肥降低土壤酸度。多年下來,硬是將鹽鹼地改成了水稻高産田。

  鐵力村距離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只隔着一條公路,莫莫格是眾多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棲息地,春秋兩季,在此停歇的鳥類數量達到10萬多只。其中包括國家級保護鳥類白鶴、丹頂鶴、白頭鶴、東方白鸛等20多種。日趨頻繁的人類耕作活動,影響了鳥類棲息。

  “人和鳥能不能和諧相處?”這也是鐵力村黨支部書記王繼彬一直思考的問題。

  鎮賚縣五棵樹鎮鐵力村村黨支部書記王繼彬展示稻田蟹。(新華社記者李雙溪攝)

  經過幾年的探索,他們從發展生態農業中找到了答案。

  王繼彬帶着記者來到稻田旁,在一隻大盆裏爬滿了螃蟹。“這就是我們的稻田蟹。”

  稻蟹共養就是在每年6月份水稻長成到一定階段時,播撒蟹苗,利用螃蟹自身蛻殼形成的肥料還田,形成綠色農業。

  稻田養蟹看似簡單,其實對農藥、化肥的使用有嚴格限制。在很多村民眼中,不用化肥農藥,糧食産量至少要下滑二成。為了推廣這項技術,王繼彬率先在村裏的11公頃稻田裏做實驗。螃蟹投放下去,可以除蟲除草,蛻掉的蟹殼,還是稻田的肥料。一年下來,不僅産量沒有下降,還有所提升。每公頃稻田能産出1000斤的扣蟹,相當於多賣7000元錢。

鎮賚縣五棵樹鎮鐵力村的村路。(新華社記者李雙溪攝)

  “今年,我們已經推廣了180公頃的稻田養蟹,還帶動了周邊兩個村子。”王繼彬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了我們村的品牌。”

  時下正是候鳥遷徙季節,稻田裏總是能看到水鳥,或者在田裏吃魚吃蟹,或者從田地裏撲棱棱地飛起。隨着村容美化,村路旁栽着金葉榆和各種鮮花,村裏的鳥類也多了起來。“每天早上聽着鳥叫起床,晚上蚊子都少了,和鳥做鄰居真挺幸福的。”村民劉連國説。

  策劃:翟偉 褚曉亮

  監製:郎秋紅 王健民 黃維

  記者:李雙溪 薛欽峰 唐成卓 顏麟蘊 李典 宋心平 趙石樂

  海報:徐暢

  新華社吉林分社 新華網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馮文雅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98011212305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