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的余暉傾灑在深圳灣畔的紅樹林海濱生態公園。遠處,紅樹林搖曳生姿,水鳥蹁躚;近處,游客穿梭林間,耳聽蟲鳴鳥叫,享受喧囂都市中難得的寧靜時光。
此處常客秦昕昕告訴記者:“在這裡,城市建設沒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野生動植物在城市中有很好的生存機會,我們都在平等共享這座城市。”
不久前,經《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以下簡稱《濕地公約》)常委會第62次會議全體會議審議通過,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落戶深圳。
紅樹林修復吸引珍稀物種
在城市化進程中,深圳從未忘記對紅樹林的保護。例如為保護生態環境,原本規劃穿過紅樹林的濱海大道北移260米;深圳修建了全國第一條保護鳥類的隔音墻;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500米範圍內的建築高度需要低於50米等。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全市(不包含深汕合作區)濕地總面積近3.5萬公頃,紅樹林面積296.18公頃。濕地主要集中分佈在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部分分佈在寶安區沙井、福永、西鄉等地。
紅樹林是對含有紅褐色單寧成分紅樹科植物的統稱,分佈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其中大部分國家位於南北回歸線以內。這類植物根係發達、能適應海水環境,是諸多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的場所,在凈化水質、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儲碳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胡柳柳介紹,目前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內擁有高等植物249種、記錄到鳥類超過260種、紅樹植物共有19種,具備無可替代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
記者梳理發現,2007年,紅樹被深圳市確立為“市樹”,成為“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徵,近10年來,深圳累計修復紅樹林面積43.33公頃。“十四五”期間,深圳目標營造及修復的紅樹林面積超過51公頃,確保全市濕地保護率達50%。
伴隨紅樹林的修復,歐亞水獺、豹貓、小靈貓、黑天鵝、黑鸛、羅紋鴨、黑翅長腳鷸等珍稀物種也出現在人們視野中,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更有扛着各類相機的大批觀鳥愛好者聚集紅樹林畔,與候鳥“互動”。
紅樹林保護體現大國擔當
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鏈結了中國、俄羅斯、新西蘭、澳大利亞等22個國家,深圳灣正是這條遷徙路線上的關鍵節點。紅樹林基金會(MCF)聯合創始人、副理事長孫莉莉介紹,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護為遷徙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與棲息地,為深圳與世界搭建了一座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橋梁。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紅樹林保護工作,在濕地保護法中專門設置了紅樹林條款,組織實施《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經過努力,我國紅樹林面積比本世紀初增加了7200多公頃。
孫莉莉介紹,我國紅樹林研究處於全球前列。積極開展國際交流不僅對中國的紅樹林保護具有借鑒意義,同時也能將中國的保護成果和經驗與世界共享。
以紅樹林“鏈結”世界,深圳的底氣不僅來自於系統性保護成績和良好的生態家底,更來自於科研人才支撐和良好的群眾基礎。
根據記者梳理,在過去一年裏,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兩所高校均設立“紅樹林濕地研究所”等科研機構;2022年度“紅樹林生態系統全鏈條精準修復關鍵技術與應用”入選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擬獎名單。
不僅如此,深圳還開創“政府主導、企業管理、公眾參與”的管理模式,積極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生態保護、自然教育等,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來自紅樹林基金會統計數據顯示,通過將環境保育知識和保護區、公園場域相結合,拓展濱海濕地保護的支持者,目前該基金會已在深圳舉辦超過1000場次的活動,直接服務中小學生等公眾超過20萬人次。
伴隨國際紅樹林中心的落地,包括促進紅樹林知識創新與共享、加強紅樹林保護修復及合理利用技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發展紅樹林自然教育體系和公共服務、提高紅樹林保護修復及合理利用能力建設、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優先項目、探索建立藍碳核算體系在內的六項具體目標正漸次展開。
《濕地公約》科技委員會委員、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雷光春&&,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也體現了中國在參與全球治理、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中的大國擔當。
一邊是車水馬龍的街道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一邊是滿眼蔥蘢的紅樹林與怡然自得的水鳥。人口密度高達8800人每平方公里的廣東深圳,正上演着一場城市建設與生態文明的雙向奔赴。(記者 羅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