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 15 20:47:25
來源:新華網

世界慢阻肺日:肺係健康 科學防治應對“沉默殺手”

字體: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 題:世界慢阻肺日:肺係健康 科學防治應對“沉默殺手”

  新華社記者彭韻佳、沐鐵城、黃凱瑩

  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影響氣道和肺部,導致呼吸困難,是百姓口中的“老慢支”“老慢喘”“肺氣腫”。儘管慢阻肺是一種可預防和治療的疾病,但其早期症狀往往被忽視,被稱為“沉默殺手”。

  2023年11月15日是第22個世界慢阻肺日。哪些群體易患病?如何更早發現慢阻肺?記者就慢阻肺相關熱點採訪了權威專家。

  慢阻肺正成為威脅健康的“沉默殺手”

  慢阻肺具有“三高三低”的特點,即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以及低知曉率、低診斷率、低控制率。

  “慢阻肺是一個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構成了我國突出的健康問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介紹,應對慢阻肺需要健康促進、預防、診斷、控制、治療、康復等六個方面的有效推動。

  根據此前發表在《柳葉刀》上“中國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慢阻肺患者人數約1億,其中20歲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為8.6%。

  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副主任楊汀介紹,許多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當出現呼吸困難或者氣短後到醫院就診,做肺功能檢查後往往已經是中晚期。“我們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的時候,發現肺功能的檢查率只有不到10%。”

  “呼吸困難、慢性咳嗽、咳痰是慢阻肺最常見的症狀,也可能伴有胸悶和喘息等症狀,重度慢阻肺患者常有乏力、體重下降和食欲減退等症狀。”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呼吸內科主任熊長明説,慢阻肺依據疾病的表現可分為穩定期、急性加重期,其中急性加重是指患者呼吸道症狀急性惡化,會出現呼吸困難加重,常伴有喘息、胸悶、咳嗽加劇、痰量增加、痰液顏色和黏度改變以及發熱等。

  存在基礎高危因素人群是慢阻肺“潛在”患者

  “慢阻肺的高危人群主要是長期危險因素暴露的人群,包括長期吸煙、二手煙暴露者,長期生活在室內外空氣污染的人群,接觸粉塵及有害氣體者等。”楊汀11月15日在2023慢阻肺病防治大會記者會上介紹。

  “除了存在基礎高危因素的人群外,還要關注慢阻肺前期人群。”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周曉明介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前期”人群是指已經出現呼吸道症狀、肺部結構病變或呼吸生理學異常,但未達到氣流受限診斷標準的人群。

  在慢阻肺診斷方面,結合患者症狀、危險因素、肺功能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可對慢阻肺進行快速有效的診斷。其中,肺功能檢查是目前檢測氣流受限公認的客觀指標,是慢阻肺診斷的“金標準”,對疾病嚴重度評價、疾病進展、預後及治療反應等有重要價值。

  前移慢阻肺“第一道防線” 進一步提高知曉率

  “很多人對慢阻肺的熟悉程度遠不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阻肺知曉率和檢查率仍待提升。”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何志義提醒,慢阻肺一般起病隱匿,在疾病早期並不會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慢阻肺患者在秋冬季節來臨前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以減少疾病急性加重。

  周曉明建議,高危人群以及已經診斷慢阻肺的患者應該像監測血壓一樣定期檢查肺功能,對於40歲及以上人群最好每年檢查肺功能,早發現、早診早治。

  將肺功能檢查納入40歲以上人群常規體檢範圍;開展對慢阻肺患者的早期篩查和干預;將慢阻肺篩查管理納入基本公共衞生服務……一系列重在早期診斷、早期干預的措施相繼落地,持續前移慢阻肺“第一道防線”。

  近年來,多地基層醫療機構配備簡易的肺功能儀,提高了慢阻肺篩查需求的可及性。南寧市武鳴區仙湖鎮衞生院副院長梁艷芳介紹,配備簡易肺功能儀更加方便鄉鎮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進行部分肺部疾病的檢查。“尤其是對農村地區的老年慢阻肺患者的早期篩查、規範診療起到推動作用。”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 】
新聞鏈結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9921112997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