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還沒開打,擦酒精時就開始緊張了”“推下去的那一刻真的疼啊”“看見這三個字屁股已經隱隱作痛”……近日,童年噩夢“屁股針”引發網友討論,不少人分享被“屁股針”支配過的恐懼。除了疼痛,大眾普遍感覺小時候常打的“屁股針”逐漸從視野中消失了。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護士長薛幼華告訴記者,事實上,“屁股針”並沒有完全消失,作為肌內注射的一種方式,在臨床上依舊有應用,如術前注射安定,幫助患者緩解情緒。只是隨着時代發展,因其疼痛感明顯、給藥量小,不如靜脈給藥起效快等因素,退居到了次要地位。
85後寶媽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回憶自己小時候有過幾次“屁股針”的疼痛經歷,不過初中之後再也沒打過。薛幼華&&,市民所説的“屁股針”其實是肌內注射,通常將藥液注入肌肉組織。一般小時候大家感冒發燒,會打青霉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一次給藥量有限,約1-5ml,並伴有不同程度的痛感。“相比來説,近年來臨床上應用廣泛的靜脈給藥,藥液可以直接注入靜脈進入血液循環,吸收更快,且給藥量限制小。”
“屁股針”令人勸退的疼痛感,體驗過的人都記憶猶新。90後小夥小志告訴記者,“只要一針打下去就開始哇哇大哭,那種痛太實在、太深刻了”。
“長期打屁股針確實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點,患者會出現硬結疼痛。因為無論針打哪一側臀部,根據注射方式都會將一側分為4個象限,一般打在外上部位,且基本在這個區域中變化。如果打的時間長了,患者會出現硬結,觸痛感還是比較明顯的。”薛幼華説。
不過比起疼痛,她提醒,因為屁股內側有一根坐骨神經,如果打針方向不對、操作失誤等,還可能會觸碰到坐骨神經,出現臀肌攣縮甚至神經的損傷。
“屁股針”雖有其局限性,但不代表被淘汰了。實際上,在臨床中根據不同藥物性質及作用要求,需選擇不同注射方式。據了解,目前注射給藥的方式有:皮內注射、皮下注射、肌內注射和靜脈注射。皮內注射是指將少量無菌藥液注入表皮與真皮之間,用於藥物過敏試驗;皮下注射是穿透皮膚,將少量無菌藥液注入皮下組織,主要用於注射小劑量藥物,常見的如糖友注射胰島素。
薛幼華介紹,如果需快速發揮藥效,臨床會選擇靜脈給藥,多用於輸液或輸血、靜脈營養治療等,但肌內注射仍不可或缺。(王夢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