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0月19日電(記者黃筱)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記者採訪多位骨科專家了解,骨質疏鬆多發於老年女性群體,百姓最常見的誤區就是“吃鈣片就能治療骨質疏鬆”。
據介紹,骨質疏鬆主要是由於骨量丟失與降低、骨組織微結構破壞、骨脆性增加,導致患者容易出現骨折的全身代謝性骨病。隨着中老年人健康保健意識的增強,不少中老年人更加關注自身的骨質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骨質疏鬆的預防和治療。
“有些中老年人感到腰痛、腿痛,走路乏力,容易摔跤跌倒,會意識到自己可能出現骨質疏鬆了,但是來醫院看病,一般都會説‘醫生你給我開點鈣片吃就行’,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浙江醫院骨科中心主任茹選良説,很多人都認為是缺鈣導致骨質疏鬆,但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很多,不僅僅是與缺鈣有關,需要全面檢查,個體化合理對症下藥。
比如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常見於絕經後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無法有效抑制破骨細胞,導致破骨細胞活躍,骨組織被快速分解、吸收,骨量下降,如果不干預,骨量持續流失,就會形成骨質疏鬆。
“不同類型的骨質疏鬆與骨科、內分泌科、婦産科等不同專科相關,需要專科治療,嚴重者需要多學科綜合分析骨質疏鬆原因,討論治療方案。”茹選良介紹。
浙江省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馮法博介紹,骨質疏鬆也並非老年人“專屬”,有些特發性骨質疏鬆會在青少年身上出現,可能與骨代謝調節異常、骨形成和吸收的平衡被打破、鈣代謝異常等因素有關。
此外,有些疾病和藥物也會導致繼發性骨質疏鬆産生。例如糖尿病、甲亢等內分泌疾病,吸收不良綜合徵等消化系統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病等,以及糖皮質激素、肝素、環孢素等藥物都易引起骨質疏鬆。
因此僅靠補鈣治療骨質疏鬆是遠遠不夠的,應在相應專科查明原因後分類施策。受訪專家建議,40歲以後可以開始骨密度篩查,及時了解骨骼健康狀況,同時肌肉量下降也會引發並加速骨質疏鬆的發生發展,應增加力量鍛煉,促進肌肉和骨骼健康,更好應對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