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0月15日電 題:山東威海:以“抱團”謀振興
新華社記者李志浩
盤點今年工作,30歲小鎮村黨委書記徐少岩首先想到了自行車賽。面對記者,年輕的他感慨不斷:“之前我們這兒要人沒人、要地沒地,想不到現在擁有全省最專業的自行車集訓基地,能承辦國家級山地自行車賽。”
小鎮村位於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嵩山街道,是由五家疃、台下、西莊、北七夼等4個村建制調整優化而來。因為全部位於群山之間,4個村土地資源緊張,長期經濟發展困難。
如何破解山村發展難題?徐少岩説,山村的文旅體育資源很值得深挖,但僅靠鎮村兩級,作為有限。2019年4月,威海市環翠區打破常規,推動區直23個部門與小鎮村組建輕戶外運動基地聯盟,共謀振興。
今年8月,2023中國山地自行車公開賽山東·環翠站比賽在威海小鎮村舉行。新華社記者李志浩 攝
有了聯盟整體統籌規劃,23個部門幫助小鎮村,完成46棟閒置民房租賃,打造出特色民宿,並整合出460畝土地,以此承建了輕戶外運動基地樣板片區、網球基地、蝴蝶蘭産銷基地等10余個産業項目,吸引社會資本超過7000萬元。
山村“沉睡”的資源由此喚醒。今年8月中旬,一場國家級山地自行車公開賽在小鎮村舉辦。徐少岩説,如今一到周末,小鎮村就客流如織,着實今非昔比。
在山東陸地面積最小的地級市威海,像五家疃這樣規模小、土地資源分散的村莊不在少數。全市2000多個村中,一半以上村莊人口不足200戶,而且老齡化嚴重,村均耕地面積只有1038畝。
為了破解土地、人才、資金等“三農”要素匱乏、不均等難題,2021年起,威海在山東省率先探索“片區融合、組團共建”村級發展模式,由組織部門牽頭,組建跨村、跨部門、跨單位的共富聯盟,推動鄉村“組團”發展。
擁有制冰廠、蘑菇大棚等項目的威海乳山市乳山口鎮南唐家村,是全鎮的“冒尖村”。這兩年,南唐家村計劃打造一處牡蠣産業區,吸引全市牡蠣加工企業來村集聚。但資金是難題。
“冒尖村”難以“更上層樓”,而周邊“落後村”又找不到致富門道,怎麼辦?
為此,在乳山口鎮支持下,南唐家村與周邊9個村組建共富聯盟。有了聯盟統籌規劃,分散的土地、資金資源得以集中,600余戶村民及社會資本放心入股,共同投資建設乳山口鎮牡蠣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如今,示範區44間標準化牡蠣廠房已經“滿員”,周邊50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上班”,預計每人年增收3萬元以上。
圖為威海乳山市的一家牡蠣加工企業。新華社記者郭緒雷 攝
不同於乳山口鎮“村村聯盟”,威海榮成市埠柳鎮的甘薯共富聯盟,還有鎮外龍頭公司的加盟。
榮成市紫藤苑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負責為聯盟各村提供優良種苗、技術指導、施肥管理。因為企業服務專業,聯盟各村的甘薯種植面積從2022年聯盟成立前的2000畝,擴大到目前5000余畝,村集體平均年增收約5萬元。
圖為威海榮成市埠柳鎮的甘薯晾曬車間。新華社發(李信君 攝)
目前,威海正在山東率先探索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區,共組建74個鄉村共富聯盟,覆蓋700多個村莊,吸引240多個項目落地,承接資金11億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