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0月14日電(記者金地、徐凱鑫)70年前,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居住在黑龍江省的鄂倫春族獵民告別游獵的生活,走出深山、下山定居。近日,記者來到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聽八旬鄂倫春族老人孟淑卿講起一家三代人的住房之變。從“撮羅子”到“木刻楞”再到磚瓦房、樓房,一個家庭的變遷折射了鄂倫春族人下山定居70年的生活巨變。
行走在白銀納鄂倫春族鄉,寬敞整潔的馬路旁,一座座白墻紅頂、繪製着鄂倫春族特色圖案的小房子格外醒目,周圍圓錐形的“撮羅子”造型倉庫彰顯着鄂倫春族特色,不遠處還有6棟樓房靜靜矗立。這是當地鄂倫春族群眾的新居,其中一棟小房子門前的牌子上寫着“鄂倫春族撮羅子搭建傳承人”,這便是孟淑卿老人的家。
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的鄂倫春族人新居。(受訪者供圖)
記者走進屋內,仿佛走進了一座鄂倫春族的民俗博物館:客廳中間最顯眼的位置擺放着一座用樺樹和獸皮搭建而成的鄂倫春族傳統房屋“撮羅子”的模型,墻上挂着樣式各異的狍皮衣、獸皮袋,桌上擺着各類樺樹皮手工製品……“這裡的東西基本都有幾十年的歷史,展現了鄂倫春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孟淑卿説。
孟淑卿在介紹鄂倫春族傳統手工藝製品。新華社記者 金地 攝
“我就是在‘撮羅子’裏出生的。”孟淑卿説。鄂倫春人世代生活在大小興安嶺,數個世紀裏,他們在原始森林中過着異常艱苦的游獵生活。“那時穿的是獸皮衣,吃的是打獵得來的肉類和山上摘的野菜野果,一家六七口人住在一個‘撮羅子’裏。”孟淑卿回憶着山上的生活,“‘撮羅子’正中間會支起一口鐵鍋,既能煮飯也能取暖。即便如此,到了嚴冬時節也不太暖和,經常胸前是暖的,背後卻很冷。”
70年前,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居住在黑龍江省的鄂倫春人走出深山,開始定居生活。也是在那一年,10歲的孟淑卿和其他鄂倫春人一起,搬進了政府為鄂倫春人建造的“木刻楞”房子。
“‘木刻楞’是一種用圓木壘在一起建造的房子。”孟淑卿解釋,搬進了新房子,從此下雨淋不着,風也進不來,生活和過去有了很大不同。她告訴記者,在山上缺醫少藥,生病了只能採一些野生的草藥,下山後有了衞生所,看病、取藥都很方便。她還和小夥伴一起背上書包走進了課堂,“能去上學,當時感覺特別幸福。”孟淑卿説。
孟淑卿的兩個女兒都在“木刻楞”裏出生。二女兒關愛華回憶,在她5歲時,全家的住房又一次發生變化——搬進了磚瓦平房。“房子有48平方米,進屋後是長長的火炕,比‘木刻楞’更暖和。”關愛華説,她的孩子就是在那棟房子裏出生。
關愛華的孩子上五年級時,一家人搬進了縣城裏的樓房。“有了集中供暖,不用再自己燒柴火。也有了上下水,再也不用打井水了。”關愛華説,如今,她的孩子已經上大學,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
從“撮羅子”到“木刻楞”再到磚瓦平房、樓房,孟淑卿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是鄂倫春族人下山定居70年的變遷縮影。
2013年,當地對鄂倫春族人的住房進行“升級改造”,建造了如今的鄂倫春族新居。孟淑卿將房子的客廳改造成家庭博物館,希望借此傳播鄂倫春族文化。“‘撮羅子’已經成為鄂倫春族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展示‘撮羅子’和其他鄂倫春族的傳統技藝、展品,可以讓游客更好地了解我們的風俗習慣。”她説。
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的鄂倫春族人新居。(受訪者供圖)
大興安嶺地委統戰部副部長趙全超介紹,大興安嶺地區鄂倫春族聚居村已全部建成通村公路,鄂倫春族村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100%。鄂倫春族聚居村實現通水、通電、通訊、通有線電視,村村設有文化室、衞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