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0/ 14 07:55:11
來源:光明日報

保護古樹名木,保護“有生命的文物”

字體:

  以公益訴訟守護古樹名木生長,以司法碳匯追償生態功能損失……面對古樹名木的保護難題,司法機關創新做法,讓法治發揮更大作用——

  保護古樹名木,保護“有生命的文物”

  58歲的傅盛景一個月要上山20多次,每次只奔一棵樹而去。

  這是一棵古金絲楠木,2600多年前就生長於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南哨鎮展旦村,經過漫長歲月的滋養,如今4個成年人才能合抱。“這是我們的‘神樹’‘古楠木王’,在附近的縣都可有名氣哩!”作為這棵樹的專職護林員,傅盛景語氣中滿是自豪。

  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産,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那一棵棵屹立在中華大地上的古樹名木,歷經風雨滄桑,閱盡人世芳華,承載了人們的鄉愁情思。近年來,隨着對生態環境的愈加重視,對古樹名木的法治保護也在不斷加強。

  今年9月2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古樹名木保護條例(草案)》(徵求社會意見稿),公開向公眾徵求意見。在此之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9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將保護古樹名木列為專門條款。福建、北京等地相繼&&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各地政法機關將古樹名木保護作為守護生態資源和文化遺産的重要履職方式。

  儘管如此,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出於對高額利益的追逐,擅自移植、工程損壞、盜伐盜賣等人為破壞現象時有發生。在傳統村落、城市街巷中,人與古樹的生存環境交織等問題成為保護難點。不久前,記者一行走進貴州,看當地政法機關如何創新方法積極履職,讓古樹名木生長得更加枝繁葉茂。

  2600年古樹遭遇盜割

  茂密的原始森林環抱着展旦村。跟着傅盛景一起拾級而上,不經意間袖子上就密密麻麻沾上了道旁的針葉。展旦村是苗族村寨,愛護樹木敬畏樹木是這裡一直以來的傳統。400多名村民中有十幾位護林員,村集體林地一直被保護得很好。可是2022年,這棵“古楠木王”卻遭到了盜割。

  當年春節,村民們依例巡山時驚訝地發現,“古楠木王”的主幹被鋸掉了約一立方米的樹塊!看著裸露的樹體,村民們氣憤不已,立即報警。

  原來,不僅是這一棵古樹遭到盜割。在警方偵查下,一個在貴州、江西、福建跨省作案的犯罪團夥浮出水面。警方查明,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期間,陸某州、張某富等15人在多地盜割楠木板料出售。僅在貴州黔東南州劍河縣、&江縣就盜割了20株楠木,並造成其中7株死亡。這些楠木都屬於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展旦村周圍的山勢頗為陡峭,且沒有車道,犯罪分子在村民們休息後的深夜上山。第一天他們只來得及砍伐,天擦亮後將木塊藏在了附近。第二天夜裏他們再次上山,花了四五個小時將木塊搬運下山。”承辦該案的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南加派出所所長袁再坤説。

  犯罪分子之所以“不辭辛苦”,緣於背後的暴利驅使。劍河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黃卡鐵説,這一立方米的“古楠木王”樹塊獲利就可達20余萬元。

  根據2020年最高檢會同最高法聯合發布的司法解釋,古樹名木以及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的野生植物已納入刑法保護範圍。據統計,2018年以來,檢察機關共提起公訴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犯罪案件3894件5535人。

  犯罪分子牟取暴利,社會卻遭受了巨大的生態損失。據檢察機關委託專業鑒定機構評估,這一團夥盜割“古楠木王”造成的生態功能損失達到98萬餘元,修復被毀壞楠木所需費用29萬餘元。

  劍河縣林業局工程師楊再起告訴記者,“古楠木王”的根係深入地下二三十米,所以盜伐者沒有傷到它的“筋骨”,但古樹的傷口卻無法真正修復,“傷口不可能再長出新樹體了”。

  2023年4月12日,此案由黔東南州雷山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陸某州、張某富等11名被告人犯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除了刑事責任外,檢察機關還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訴請判令陸某州等15人連帶承擔其非法採伐、毀壞、收購楠木造成的生態功能損失費,連帶承擔古楠木修復救治費用、鑒定費,並按份承擔懲罰性賠償金15.2萬元,訴訟請求全部獲法院支持。

  公益訴訟為古樹生長營造適宜空間

  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株。樹齡在500年以上的有6.82萬株,其中1000年以上的古樹有10745株,5000年以上的古樹有5株。

  “古樹有固碳釋氧、保持水土、防塵減噪等生態價值,而且由於它的體量大,可能會形成一個小的生物棲息環境,為各種其他生物提供了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這可能要比一棵樹的價值大得多。”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植物與古樹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叢日晨看來,古樹名木還是有“生命的文物”,是悠久歷史的見證者和講述者。“比如陜西的軒轅柏、老子手植銀杏,北京的文天祥手植棗等,歷朝歷代的古樹將我們幾千年的文明串聯起來,讓歷史清晰可感。”叢日晨説。

  黔東南州丹寨縣興仁鎮岩英村正是這樣一個村寨。據村寨老人相傳,岩英村自明朝時期就已存在,因保存完好,於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裏有101株平均樹齡150年的楠木,有的樹齡達到六七百年,是罕見的古楠木林群。

  2021年3月,丹寨縣人民檢察院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專項工作,發現岩英村的古樹生長不容樂觀。古樹生長空間和村民的生産生活空間交織,人類活動正在對古樹造成影響。

  “應該説這是目前全國範圍內古樹保護的一個難點,不只是在農村,城市也有這樣的問題。”叢日晨介紹,生長環境對古樹生長至關重要。《城市古樹名木養護與復壯技術規程》規定,古樹樹冠垂直投影下外5米為古樹保護範圍,這個範圍應不被擾動。“如果是一棵直徑20米的大樹,那麼保護範圍大約就有一畝地。”叢日晨説。

  但在村寨中,如何盡量減少人為擾動是一項複雜而綜合的工作。

  承辦該案的丹寨縣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檢察官王榮月介紹,第一次走訪時,他們發現村裏的部分古樹大樹沒有掛牌保護,也沒有劃定必要的保護範圍。因此有的村民在古樹下建廁所、建柴棚,有的在古樹上嵌入長釘架起繩子晾曬衣物、牽電線,還有的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樹下,“一些古樹肉眼可見地枯萎了,有一株古楓香樹主幹已經乾枯,都沒有葉子了”。

  千年古樹面臨着滅失風險,直接影響岩英苗寨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丹寨縣人民檢察院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向對古樹名木負有監管職責的林業主管部門發出檢察建議。但在對整改結果跟進監督時,卻發現林業主管部門並未充分履職,因此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此後,縣林業主管部門會同縣生態環境、縣住建、縣森林公安與興仁鎮政府等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結合傳統村落髮展規劃,工作組另選地址為村民搭建了柴棚等生活設施,並修建了排污渠,讓村民們的生活更加整潔方便。王榮月欣喜地發現,之前乾枯的古楓香樹,在建造了排污渠之後很快就長出了新葉子。

  “生態司法+碳匯”模式助力修復生態環境

  “屬地部門的積極作為,協調與溝通工作是重中之重。”叢日晨認為,技術的創新同樣非常關鍵,比如可以在古木附近的道路架設木棧道、鋼龍骨等,這樣行人、車輛就能盡量不去踩壓樹根。

  如今,傅盛景守護的“古楠木王”附近加裝了4個攝像頭,保證古楠木的狀況能在第一時間被林業部門掌握。

  而在更基本的層面,要實現對古樹名木長久保護,需要讓保護古樹名木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023年5月,在展旦村“白岩屋腳”山場,貴州省三級檢察院聯合法院、林業等部門掛牌設立了劍河縣古樹名木保護警示教育基地。基地的石碑上,詳細記載了盜割案件以及最終判罰。“這樣所有來到這裡游覽的人,都能了解到保護古樹的重要性。”黃卡鐵説。

  丹寨縣人民檢察院還在岩英村建立檢察聯絡室,聯合縣住建局、林業局等相關部門以楠木群為重點,開展古樹大樹科普等活動。

  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黔東南州人民檢察院以該案辦理為契機,以傳統村落保護為重點,在全州範圍內部署開展古樹名木大樹保護專項行動,督促整治危害古樹名木大樹問題60余個,保護古樹大樹1200余棵。

  對於已受到損害的樹木,記者了解到,為了探索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貴州、福建、廣西、安徽等地檢察院在案件中開展了以認購碳匯作為替代性修復生態環境的責任承擔方式,探索“生態司法+碳匯”的模式。

  在劍河縣岑松鎮溫泉村,記者走訪了檢察機關創建的司法碳匯助推鄉村振興實踐基地。除了村口設立的基地標示,這裡看起來和普通的村寨沒有什麼區別,但在村周圍的集體林地中,一些新栽種的樹木是由碳匯認購而來。

  “即便是補種了新樹,但小樹與大樹的生態服務功能是有區別的,比如固碳量、釋放的氧氣等,那麼這部分損失怎麼彌補?我們正在探索讓破壞者購買碳匯的方式。具體來説,就是將破壞者認購林業碳匯的資金直接發放給實踐基地的林農,鼓勵林農繼續造林、護林,也讓他們真正享受生態紅利。”黃卡鐵介紹,截至目前,劍河縣人民檢察院共辦理認購林業碳匯案12件,碳匯認購金116萬餘元。

  (記者 陳慧娟 光明網記者 陳 暢)

  【鏈 接】

  古樹,是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

  名木,是指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科學、景觀價值或者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

  古樹群,是指一定區域範圍內10株以上相對集中生長、形成特定生境的古樹群體。

  對古樹實行分級保護。樹齡500年以上的古樹實行特級保護;樹齡300年以上不滿500年的古樹實行一級保護;樹齡100年以上不滿300年的古樹實行二級保護。

  名木不受樹齡限制,實行特級保護。

  資料來源:《古樹名木保護條例(草案)》(徵求社會意見稿)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83112991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