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0/ 08 16:47:14
來源:新華社

一帶一路·中國故事|張騫故裏的光榮與夢想

字體:

  2100多年前,漢代使者張騫率領使團穿茫茫戈壁,歷九死一生,經13年後返回長安,完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對西域諸地的和平外交。鑿通西域的偉大遠行,加快了東西方文明的互動交流,張騫由此被譽為古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史記》記載,張騫“為大行而卒,冢在漢中”。漢中市城固縣既是張騫的誕生地,也是其歸葬之地。鬥轉星移,歷史的洪流從未淹沒閃亮的名字;愛國重義、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文化基因歷經漫長歲月洗禮,正開出鮮亮的花。

  風雨無阻的守護

  張騫故裏如今是西成高鐵的站點。出城固北站,11.8米的張騫巨型雕像赫然矗立。這位西漢時期的探險家、外交家著漢服,持節杖,深邃的目光向西瞻望;英姿勃發的體態似守護家鄉,亦似迎接又一次出發。

城固北站的張騫雕塑。新華社記者 孫正好 攝

  “張騫通西域時行萬余裏,沒有導航,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歷千難萬險而不辱使命。”張騫67代孫張利軍説,“將先祖的雕像刻于日行千裏的高鐵旁,是想讓這位古代中國率先放眼世界的人,見證今日中國的巨變與繁華。”

  目前城固縣張騫後裔有千余人,已傳至第73代,得益于後裔們歷經千載的守護,張騫在故鄉的主要遺存張騫墓至今仍保存完好。“從我記事起,每年清明節期間,父輩們都會用扁擔挑著祭品,不管雨有多大,哪怕趟著泥路也要趕到張騫墓,給先祖上墳。”張利軍説。

  張騫墓前的多通石碑,記錄了自古以來的多次修繕過程。其中墓冢西側的“增修漢博望侯張公墓道碑記”立于1939年,記錄了抗戰時期文保工作者對張騫墓進行的考古清理及保護過程。

  抗戰爆發後,西北聯大內遷城固。1938年7月至8月,西北聯大師生對張騫墓開展了兩次考古工作,在墓道中發現了漢磚、破殘馬骨、五銖漢錢等,並發現了刻有“博望”二字的封泥,這也成為佐證張騫墓真實性最重要的實物證據。

  “西北聯大師生還對張騫墓進行了修繕保護。”張騫紀念館講解員文雅説,“在民族危亡之際,這並非一次單純的修繕工作,而是考古界人士通過發掘、增修、祭掃等活動,開展的一場愛國主義教育,以此激發師生和民眾團結一心,共禦外寇。”

  2014年,張騫墓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傳承千年的家祭也已成為更具規模的公祭活動,“張騫傳説”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匠心獨運的傳承

  尋訪城固,記者認識了“60後”鐘林強和“80後”喬喬,一位傳統手藝人、一位新技術達人,他們用自己獨運的匠心講述張騫的故事。

  出生于1964年的鐘林強是一位傳統剪紙愛好者,他的家距離張騫誕生地僅一公里左右。從小聽張騫故事長大的鐘林強花了2年時間,剪出了38幅張騫出使西域圖,以連環畫的形式展現張騫“漫從西域度流沙”的艱辛旅程。

鐘林強的剪紙作品《張騫通西域》。受訪者供圖

  從漢代服飾的紋路褶皺到人物微表情,鐘林強要用筆一一畫草圖。最難剪的還屬大漠戈壁。為了剪出茫茫流沙的線條感,鐘林強以圓形小孔表現沙粒。“孔徑必須特別小,最小的不到1毫米;孔形還得特別圓,每個孔至少要剪5刀;孔與孔之間還得非常密,單片沙漠往往由上萬個小孔構成,平均得剪兩三天。”

  以傳統國畫結合全新技術打造文化IP形象,這是“80後”喬喬的主要工作。2021年,他受邀承擔張騫形象的研發工作。“最初用軟件設計了幾個版本,但總感覺缺少靈魂,最終我們決定以傳統水墨畫配合近年來的國潮熱來創作。”喬喬説。

  在綜合顏體和草書後,喬喬用文房四寶設計出了“張騫”二字的書法logo。以此為基礎,參考陜西各地出土的男性漢俑,設計團隊讓張騫人物IP形象有了濃濃的中國風:一對丹鳳眼,一身素雅的漢服。“節杖是張騫最明顯的標識,設計時把流蘇團做成了西域傳入的紅石榴,寓意張騫對後世的貢獻。”

  “圍繞設計研發的張騫IP形象,我們制作了張騫動畫、明信片等文創産品。”張騫紀念館副館長方芳説,“我們還上線了32套‘張騫’表情包,再結合館內各類展陳、沙盤等途徑,讓年輕一代了解張騫,了解絲綢之路的故事。”

  繼往開來的使命

  “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近代學者梁啟超曾如此讚譽張騫對于後世的影響。張騫鑿通西域、開辟陸上絲綢之路,也被視為中國走向世界的標誌。此後,草原絲綢之路、海洋絲綢之路的開通,使中國與世界的聯繫更加緊密。

  《史記》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後,“始得大蒜、葡萄、苜蓿”等。此後,葡萄東漸中原,豐富了中華飲食文化。如今在“張騫故裏”,葡萄仍是很多群眾的致富産業。

  龔金祥是城固縣最早的葡萄種植大戶之一,他的家庭農場達70余畝,可年産有機葡萄140余噸。金秋時節,“陽光玫瑰”葡萄迎來豐收,龔金祥正和工人們忙著採摘、打包、發貨。“通過水肥一體的現代化科學種植,農場每年的毛收入近70萬元。”龔金祥説。

  “我們堅持綠色迴圈的種植理念,葡萄品種和品質都在不斷改良,目前全縣葡萄栽培面積超過3200畝,年均産量達5000噸。”城固縣果業局工作人員肖偉華説,“城固地處內陸腹地,未來我們計劃將葡萄銷往更遠的中亞、東南亞等地。”

  這樣的出口願景在城固架花非遺工坊已成為現實。作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城固架花用針將絲線調繡在底布經線和緯線交織的網格上,形成色彩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如今,古老的民間刺繡藝術品正沿著現代絲綢之路,遠銷歐洲、東南亞。

  “海外客商打開了我們的思路和眼界,現在手帕一個月能賣出2000多件,主要銷往新加坡和英國。”“80後”城固架花技藝傳承人丁茹説。

丁茹在繡制城固架花作品。新華社記者 孫正好 攝

  丁茹認為,開拓精神是張騫留給家鄉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當年張騫徒步去開拓外面的世界,我們現在以現代化的電商思維聯通海內外。”丁茹説,目前她正帶著320多名繡娘努力開辟國際市場。“‘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帶給我們的是物流越來越順暢,海外訂單越來越多。”

  總策劃:顧錢江

  監制:閔捷

  統籌:衛鐵民

  記者:孫正好

  編輯:劉暢

  新華社對外部、新華社陜西分社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04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