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廈門9月23日電(記者付敏)在廈門翔安的大宅社區,一個個色澤艷麗的火龍果高挂枝頭,村裏一派繁忙景象。
一大早,來自台灣的果農曾鈞毅就來到大宅社區的果園,查看嫁接火龍果新品種的長勢。“今年開始,我們嘗試將一部分紅心紅龍果改成燕窩果。燕窩果是火龍果的高端品種,由南美洲厄瓜多爾的品種改良而來。”
對於曾鈞毅來説,寓意“紅紅火火”的火龍果,不僅是他在大陸努力打拼的“紅火”事業,也是大宅社區老百姓的致富果。
2015年,看好大陸市場和機遇,與眾多台胞一樣,火龍果種植好手曾鈞毅跨海西進,從台灣彰化來到廈門翔安,通過流轉數十畝土地,建起台灣水果種植基地。
相同的氣候、相近的生活習俗,讓曾鈞毅很快就融入當地生活,一心耕耘腳下的土地。他不僅帶來了台灣火龍果種苗,還利用自己的經驗技術,幫助村民改良土壤,提高火龍果産量。
“這裡與台灣最大的不同,在於土壤的品質。我們一步步引導村民用有機肥,慢慢改良土質。土壤好了,火龍果口感也會好,産量也會提高。”曾鈞毅説。
經過多年悉心經營,曾鈞毅的火龍果越種越好。在翔安區委的幫助下,他與社區攜手,成立了富美大宅火龍果專業合作社,吸納農戶入社,實施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品質標準、統一包裝銷售等,助推火龍果産業不斷壯大。
如今,大宅社區火龍果種植面積已達上千畝,成為廈門最大的火龍果種植基地。大宅社區幾乎每戶居民都加入了合作社,種植戶年均收入超過10萬元。
看到鄉村的變化,曾鈞毅由衷高興:“把台灣好的農業生産技術和管理技術分享給大陸農民,讓火龍果創造更多價值,這是很有意義和成就感的事。”
曾鈞毅熱愛大宅社區,將在大宅培育出的新品種命名為“大宅紅”,並將妻兒帶到大陸安家。
從“31條措施”到“福建66條”,從“農林22條措施”到日前&&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曾鈞毅認為,大陸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
曾鈞毅的“紅火”事業已經走出翔安,把火龍果種到了甘肅、河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等地。他期待與當地村民攜手,讓火龍果助力致富增收。
“我們正積極推動台灣産業園區建設在翔安落地,涵蓋農産品種植和深加工、休閒旅游、鄉村研學、電子商務等領域。”曾鈞毅説,“大陸的飛速發展,就是我們台胞的機遇。希望有更多台胞來大陸發展,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