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離海最遠的地方産海鮮了!”
“開始以為是段子,竟然是真的。”
“新疆海鮮,應該叫‘新鮮’。”
連日來,新疆海鮮豐收並走俏市場的消息,火遍全網。
作為內陸省份、離海最遠的新疆,所産海鮮竟然風靡全國,的確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
新疆産海鮮,真的夠新鮮。網友不無驚奇:“新鮮”令人驚羨,是如何做到的?對其他地區來説,又有怎樣的啟示?
新疆深居祖國內陸,不僅離海很遠,還有“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網友戲説,“新鮮”和“海鮮”,中間隔着一個塔克拉瑪幹。
但是,新疆偏偏就發展起了海産養殖,而且已初具規模。新疆有關部門統計,2022年,新疆的漁業産量已達到17.3萬噸。
新疆的海産,除了産量可觀,種類也不遜色。澳洲龍蝦、南美白對蝦、石斑魚、海鱸魚,都在新疆實現了規模化養殖。
不具備海産養殖優勢的新疆,咋就産出了“新鮮”,而且還是成系列的“新鮮”呢?
這些年來,得益於高鐵、民航運輸、電力供應、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的迅猛發展,新疆早已不是“在那遙遠的地方”了。
地理位置偏遠的傳統劣勢,在“高速”時代,已經不顯得那麼突出。新疆的物産,即便是向江浙沿海發送,也能和國內絕大多數地方一樣,做到“次日達”。
而且,傳統經濟條件下的所謂“劣勢”,甚至就是新經濟形態下無可比擬的優勢。
新疆雖整體缺水,但局部豐水。區內166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分佈着20多條主要河流和100多個大小湖泊,全疆宜漁水域灘塗面積超過4600萬畝,相當於近5個上海市的面積。
7月27日,無人機拍攝的新疆賽裏木湖高白鮭捕撈現場。(新華社發/李強攝)
更為難得的是,新疆沙漠戈壁廣布,土壤純凈無污染;氣候溫差較大,冬季寒冷,病蟲害少。綠色、生態、無污染的“新鮮”,贏得市場青睞,是題中應有之義。
這就是新疆的獨特優勢。
由此看來,所謂優勢劣勢,並非一成不變。“橫看成嶺側成峰”,只要觀念轉變,劣勢中可能蘊藏着優勢。
能否立足新的條件、新的形勢,科學辯證地審視自身的自然稟賦,揚長避短,把傳統的發展弱勢,轉化為“人無我有”的後發優勢,這是“新鮮”帶給我們的第一重啟示。
新疆庫車市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戶姜生國,算得上“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幾年前,他發現庫車市場上的鮮活水産都是從外地運來,價格昂貴但銷路很旺。“新疆為啥不能養海鮮?”姜生國萌生了在新疆養海鮮的想法。
情況不明,調研先行。
他請來了塔裏木大學的專家,對當地的水體進行分析。結論是:可以嘗試,但水質太硬,各類微量元素也不均衡,改造難度不小。
有問題就解決問題。
為了解決水質問題,姜生國又到江蘇去觀摩學習,聘請技術人員來新疆幫助進行水體改造。
“做了一年多,還是不成功,技術人員最後也走了。”看著水裏零星幾條活泛的蝦苗,姜生國不甘心。“既然有蝦苗能活,那就證明還有繼續改造優化的空間。”
到了2022年,姜生國設計不同養殖條件反復對照實驗,調整微量元素配比,終於使蝦苗的成活率達到80%以上。“蝦苗能活,養蝦就不成問題。”
多年探索,歷經失敗又不斷重來,姜生國終於成了庫車市有名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戶。
9月5日,新疆庫車市,姜生國(右一)在技術員的指導下查看蝦苗的生長情況。(新華社發/劉雪梅 攝)
目前,姜生國的養殖規模已有40多個棚,未來預計擴展到70個棚,年産量可達50噸,預計年産值300萬元以上。
姜生國的探索歷程,是新疆許多海産養殖戶早期經歷的縮影。
市場,從不缺少機會,關鍵在於是否有發現機會的眼光和捕捉商機的能力。
遵循自然條件,並不意味着“躺平”,必須要主動作為。如何立足自身條件,如何突破資源限制,就得像姜生國一樣,多動腦子,敢擔當、有作為,才能化劣勢為優勢、變短板為長項。
這是“新鮮”帶給我們的第二重啟示。
“新鮮”的成功,離不開政府支持。
新疆農業農村廳漁業監督處處長鄧康處説,為幫助養殖戶找到適宜的養殖品種,摸索高效的經營模式,主管部門及時收集成功經驗,幫助推廣,還多次邀請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的專家來新疆指導。
新疆漁業發展經歷了一個基層個體探索、成功經驗總結、反復科學論證、推廣試驗優化的過程,並不是政府部門拍腦袋的結果。
得益於科學論證和多年探索,“海蝦淡養”“人造海水” 等高科技養殖模式,已逐漸成熟,新疆漁業正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經營主體積極開拓,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國家政策給予扶持,對口援疆提供助力……有這麼多股力量形成合力,“新鮮”的出圈已經勢不可當了。
為了提高“新鮮”的品質,新疆堅持科技創新、因地制宜。
比如,通過“海蝦淡養”,讓澳洲龍蝦成為“淡水蝦”;借助鹽鹼水進行“人造海水”,南美白對蝦的肉質得到提升,又不失淡水蝦的彈性口感;依託“海鮮陸養”,石斑魚、海鱸魚的肉質更鮮嫩……
7月27日無人機拍攝的新疆溫泉縣的一處冷水魚養殖基地。(新華社發/李強攝)
市場導向、政府扶持,主動作為又不拍腦袋、亂作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做出科學決策,這是“新鮮”帶給我們的第三重啟示。
其實,近些年來,類似“新鮮”的好消息不斷。九山一水的貴州,大數據産業發展迅猛;煤炭豐富的寧夏,算力産業異軍突起;文化底蘊深厚的陜西,“人文經濟”方興未艾……
不謀全局,不足謀一域。轉換思路,立足全局,不斷優化生産要素的排列組合,把更多獨特的自然稟賦,轉化為獨家的資源優勢,就一定能培育出更多“獨一份”的産業,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出品:李俊
監製:常愛玲、齊慧傑、周寧、令偉家
統籌:令偉家
終審:陳知春、徐蕊、於衛亞、安濤、姜晨
文字:李響、茍立鋒、李代祥、繆異星
題圖漫畫:潘紅宇
編輯:劉雅萱、馬驍駒、李茜、任彥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