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面、揉面、打面、醒面、揪面劑子、反復拉扯抻拽,一個個光滑的麵糰,在韓玉龍的手中飛舞,像聽話的孩子一樣,被塑造成或粗或細或寬或扁的拉麵。
44歲的韓玉龍,已經做了28年拉麵,是化隆縣巴燕鎮廟爾溝村人。2020年,他在青洽會上把一團面拉出1024根,至今全國無人能超越;他首創將拉麵穿出針眼,並且一次性能穿46根;他還走出國門到俄羅斯、迪拜、埃及等國家展示青海拉麵師傅的高超技藝。
韓玉龍首創將拉麵穿出針眼。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凡攝
寬的像尺 細的像線
韓玉龍中等身材,寬闊的臉龐上帶着憨憨的笑容。説起做拉麵的初心,韓玉龍直言自己“運氣好”!
1996年,韓玉龍走出生活了18年的大山。在廈門,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師父,他也是韓玉龍的老鄉,師父手把手地教韓玉龍做拉麵。
當時做拉麵的麵糰全靠人工揉,還要“砸面”,在一遍一遍不停地“砸面”過程中,手上很快就磨出了泡,爛泡、起痂、再起泡……韓玉龍的手上至今還有那時候留下的老繭。
一年後,韓玉龍來到了漳州市,跟着這裡的拉麵師傅又認真學習了八個月。那八個月是韓玉龍終生難忘的八個月,每天凌晨兩點下班,睡在用兩張八十多厘米的桌子拼起來的“床”上,上面只鋪着一張草席。早晨五點鐘,老闆準時喊他起來,開始一天的工作。“每天都只能睡三四個小時,那時候就想啥時候能睡個好覺,”韓玉龍説。
徒弟韓索來麼和韓玉龍學習了四年拉麵技藝,他説,“師傅拉的面技藝高超,最大的特點就是拉的面十分均勻,面的口感也好。”“麵條拉的均勻是一位合格拉麵師傅的責任,寬的要像尺,細的要像線,”韓玉龍説。
2000年,韓玉龍在廣州市天河區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化隆牛肉拉麵館,收穫了第一桶金。幾年間,他先後在東莞、天津、上海、杭州、瀋陽、哈爾濱、長春等地以自營或與他人合夥的形式經營多家拉麵館。
韓玉龍與化隆牛肉麵雕像。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凡攝
拉麵的變與不變
2002年,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出土了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的“世界第一碗麵條”,青海化隆成為名副其實的拉麵之鄉。
2011年,韓玉龍回到家鄉繼續鑽研正宗青海化隆拉麵。韓玉龍認為,拉麵既是傳統手藝,也需要與時俱進的創新和進取。
青海拉麵是一代又一代拉麵人在30多年創業歷程中不斷探索的結果。傳統拉麵工藝有和、揉、抻、拉四道工序,後來匠心製作出了大寬、中寬、二寬、韭葉子、二柱子、二細、三細、毛細、養麥棱等多種拉麵核心品種 , 並創新推出了青裸拉麵、養麥拉麵、 蔬菜拉麵、和拉麵速食麵等。
回到家鄉後的那幾年,韓玉龍參與制定了“諾爾曼”牛肉拉麵品牌計劃,並在2017年8月獲得青海拉麵技能大賽一等獎;2019年5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0年11月在博鰲國際論壇中榮獲“中華美食工匠”稱號;“韓玉龍拉麵創新工作室”2021年被評選為青海省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
韓玉龍認為,優秀的手藝需要傳承,口味和形態則需要不斷推陳出新,而落後的經營模式則需要改良。這就是拉麵的變與不變。
韓玉龍展示拉麵技藝。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凡攝
用時間來打開市場
現如今,韓玉龍早已從各項拉麵的參賽選手轉變為賽事評委,他拉的面,享譽中國,也走向了世界各地,包括迪拜、埃及、莫斯科等等地區。
2019年6月,在埃及開羅舉辦的中國·青海拉麵演示推介暨投資洽談會上,青海高原工匠韓玉龍在現場向各位國際友人展示了其高超的拉麵製作工藝,在現場表演了“拉麵穿針引線”的絕活,將細如髮絲的拉麵穿入繡花針孔,引來了現場的陣陣歡呼聲。該技術還先後出現在韓玉龍所參與的2019年海東市政府走訪阿聯酋、莫斯科的青海拉麵推介活動中。
對於拉麵的未來,韓玉龍説,“要把這一碗麵做的更好更強!做成一個連鎖品牌,帶動更多的人做好青海拉麵,帶領青海拉麵走出中國,走到全世界!”。
從未改變的拉麵夢
近年來,化隆縣積極發展拉麵産業,創出了一條由拉麵産業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路子,全縣有11萬人1.8萬家拉麵店遍及全國,全縣農民純收入的54%來自拉麵餐飲行業或拉麵相關産業鏈。
而韓玉龍依託各項&&和機構培養了漢、回、藏、撒拉等民族拉麵師200餘人。如今,韓玉龍打算用兩年時間打造一個青海省拉麵樣板間,展示高技能培訓,使營銷模式正規化。“要走連鎖化、規模化道路,加強拉麵師傅的培訓,使今後的拉麵人不要走彎路,”這是韓玉龍的心願。
如今,韓玉龍擔任海東市化隆縣黃河綠洲生態開發有限公司拉麵部拉麵經理。每天早晨六點,他就開始查看拉麵清湯的熬製,從第一批客人進門,一直到晚上十點營業結束,韓玉龍一直在忙碌的工作着。
從業28年,韓玉龍覺得拉麵就像自己的影子一樣,他走到哪,拉麵就到哪。“這一碗拉麵,帶給我很大的榮譽。今後我想把自己的手藝展現、傳授給更多的人!”(記者 何欣 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