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8月10日電 題:攜手重建家園——河北涿州災後恢復見聞
新華社記者陳忠華、閆起磊、蘇凱洋
“大家一起用手攥住水管往上抬啊,來,一起用勁兒,一……二!一……二!”
8月9日,臨近中午,洪水退去後的涿州市刁窩鎮西茨村,天氣愈加悶熱,空氣中還瀰漫着淤泥的腥味。
李芮峰和村裏的幾個青壯年一樣,穿着短褲,光着膀子,脖子上搭條毛巾,站在待抽排的積水中,一邊緊抱碗口粗的抽水管,一邊喊着號子,臉上的汗珠啪嗒啪嗒往下掉。
涿州市刁窩鎮西茨村的青壯年志願者正在抽水排澇。 新華社記者閆起磊 攝
李芮峰是涿州二中的準高一新生,洪水來襲時,他和家人轉移到了親戚家,8月2日就趕回村裏,當起搶險救災志願者。
“這是我們村最後一處積水,威脅着幾家村民的房屋地基,要趕緊排出去。”李芮峰説,“回村時,水位還沒有完全下去,村裏到處需要人手,我就和幾個同村夥伴留了下來,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
“抽水、清淤、消殺、分發物資,臟活累活都能幫上忙,小夥子們每天都在這兒。”西茨村村委會副主任馬振偉,對着大汗淋漓的年輕人豎起大拇指。
西茨村緊挨白溝河,洪水襲來,首當其衝,緊鄰河渠的房屋坍塌損毀、千余畝農田絕收、水電氣信中斷,整個村莊一度被淹沒。
洪水逐漸退去,村民們立即展開生産自救。“前天,鎮裏派來專業隊伍對全村進行消殺,隨後,我們又組織村民進行兩次消殺,過兩天,政府還會派專業隊伍來。”在村裏開診所的馬振偉十分重視災後防疫。
涿州市刁窩鎮西茨村村委會副主任馬振偉在查看村莊受災情況。新華社記者閆起磊 攝
“趁熱乎,快吃吧。”
“謝謝,謝謝!”
午飯時分,在西茨村村口一側的臨時飯點,志願者從臨時搭建的鐵鍋中,盛出一碗碗熱湯燴面,捧給排隊村民。這是涿州市城區一家燴面館免費給村民提供的。
在村口另一側的物資捐贈點,村幹部和村民正在接收剛送過來的礦泉水、方便食品等物資。捐贈點上方懸挂着的“感謝全國人民支援涿州”等一條條橫幅,醒目而溫暖。
“村裏的青壯年和小夥子們都回來了,政府組織的供電、供水、供氣隊伍也在加緊搶修,還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這就是我們重建家園的底氣。”馬振偉説。
在涿州市刁窩鎮西茨村臨時飯點,村民們排隊領取飯菜。新華社記者蘇凱洋 攝
“你去找鉤機,我去&&供電所,今天就把這個線桿立起來,早點給村民供電,另外,災情核查要趕緊組織。”8月9日一早,刁窩鎮黨委書記張大眾就趕來望海莊村組織重建工作。
這座電線桿被洪水沖倒,由於線桿周圍還有較深的積水和淤泥,人和車都過不去。8月8日,鎮政府先調派了一台發電機給村裏應急,但張大眾覺得不是長久之計,他今天來就是要解決線桿修復問題。
“鎮裏100多名幹部都下到村裏了,災後重建很多工作都要用電,還有兩個村沒供上,得盡快解決。”張大眾和記者道了聲別,便匆匆趕赴下一個村。
望海莊村黨支部書記楊黎穎正着手&&機械設備,和對方約好後,又立即組織村幹部給村民發放災情統計表,摸清受災底數。
涿州市刁窩鎮望海莊村黨支部書記楊黎穎在村民家中查看受災情況。新華社記者閆起磊 攝
望海莊村緊鄰白溝河,村裏有河堤1500米,其中600米是險工險段。此前,楊黎穎帶着村“兩委”幹部和村民一起護堤搶險。接到轉移群眾的命令後,他和村幹部及時轉移,確保全體村民生命安全。
“轉移時,村幹部是最後撤的。”楊黎穎説,“現在,災後重建,我們幹部要衝在最前頭,帶頭幹起來。”
望海莊村艷天綜合商店門前,村民楊立新和趕來幫忙的親戚朋友正在一起整理受損貨品,這個村裏最大的超市此次受災較重。“損失不少,但我們不能光等着,先把能搶救的搶救出來,能收拾的都收拾乾淨,盡己所能先恢復。”楊立新説。
從河堤上望去,前幾日濁浪翻滾的白溝河,水勢已趨穩。河堤外,一座有年頭的房屋前,80歲的村民楊玉峰正和老伴相互攙扶着取水、沖洗庭院。洪水襲來時,老兩口被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居住。
“這兩天水退了,天氣也好,就想著回家拾掇拾掇。”楊玉峰老人説,“雖然遭了災,但只要人在,家在,就會好起來的。”
攜起手來,重建美好家園。當前,涿州正全面推進道路、橋梁、電力、飲水、通信等基礎設施修復,加緊做好搶險救災、評估摸底、災後重建等工作,盡快恢復災區正常生産生活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