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7/ 21 10:40:2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獨家專訪《長安三萬里》主創:為配得上《將進酒》,製作一個小片段花了一年半

字體:

  為配得上《將進酒》,製作一個小片段花了一年半

  獨家專訪《長安三萬里》主創

  作為《長安三萬里》的導演,謝君偉和鄒靖正在全國各地跑路演,因為行程太滿,兩個人聲音裏都帶着些許疲憊。謝君偉感冒了,回答問題要時不時壓住咳嗽。但談起電影製作中的種種、談起和觀眾見面的場景,他們依然滔滔不絕,帶着創作者的真誠和熱情。

  這部以李白、高適起伏跌宕的人生際遇與知己之情為主線,用星光璀璨的詩人群像串起大唐興衰與詩詞宇宙的中國動畫電影,目前豆瓣評分8.2,總票房突破9億。不過,比起“扶搖直上”的數據和流量,最令主創人員欣喜的是來自觀眾的共鳴。

  不久前的一場路演上,影片結束、字幕走完,觀眾席間,一位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畢業生對主創人員説,即將邁入人生新階段的他最近常常感到迷茫,也會有內心受挫的時候,但看完《長安三萬里》,他覺得故事中這些詩人的際遇與選擇,對他來説是一種激勵,他會鼓起勇氣,繼續向前走下去。年輕人的發言讓謝君偉印象深刻,“這其實就是我們想要傳遞給觀眾的。”

  攢了10年的“功力”,追光動畫才推出了這部“新文化系列”電影的開山之作。從立項到上映,整個團隊上千人帶着對中華傳統文化瑰寶的敬畏,誠惶誠恐地打磨了三年。鄒靖説,現在面對觀眾,“我們終於可以説,我們呈現了一份還算不錯的答卷”。

  忐忑

  繼“新傳説”“新神榜”之後,“新文化”是追光動畫着力打造的第三個動畫電影系列。這個系列的主題,就是以中國歷史上廣受尊崇的閃光人物和經典作品作為創作對象,以動畫電影的形式展現給觀眾,讓更多人“愛上我們的傳統文化”。謝君偉告訴記者,3年前,定下系列的主題之後,“唐朝、唐詩一下子躍入我們腦海。”刻在中國人文化DNA裏的情結,讓整個團隊幾乎是毫不猶豫地決定,用唐代偉大詩人的人生故事作為“新文化”系列第一部動畫電影的創作方向。

  “中國人從小就讀唐詩、背唐詩,但在我們的課本上,李白、杜甫、高適、王維的生平,可能只是‘一頁紙’,我們要用動畫活靈活現地還原這些偉大詩人的一生,把他們面對逆境依然追求理想的那種精神傳遞給大家。”謝君偉説,這部電影立項之初,他們預設的目標受眾很廣——獻給“每一個讀過唐詩的人”。

  這樣的設想讓主創們興奮不已,同時也倍感壓力。“忐忑。”無論是謝君偉、鄒靖,還是後來加入的配音指導楊天翔、主要配音演員凌振赫,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這個詞。“要講好詩人們的故事,需要很多知識儲備,我們當時非常擔心能不能做好。”謝君偉坦言。鄒靖也感嘆,用動畫去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直觀地彰顯文化自信,這樣的題材難得,但要表現好就更難。

  導演組緩解“忐忑”的方法簡單直接,就是“工作”。從查閱各種文字資料,到請教專家,再到實地探訪,謝君偉、鄒靖帶着主創人員一猛子扎進海量的準備工作中去。光是確定動畫電影的兩位主人公李白與高適,就費了一番心思。“其實定下電影裏要有李白,這個過程很順。”鄒靖説,在所有著名的唐代詩人中,詩仙李太白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沒有人不知道李白鬥酒詩百篇,沒有人不會背“床前明月光”。真正的難點,在於李白之外的“第二個人”。

  鄒靖説,在大家心目中,李白是瀟灑不羈的天縱奇才,但主創人員並不想拍一部傳奇的、讓觀眾無法代入的“李白傳”,他們需要找到一個“普通人”,用他的視角去觀察李白,看到李白“謫仙人”之外的完整人生。他們考慮過杜甫。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分別被譽為“詩仙”“詩聖”,杜甫又一直仰慕李白的才情,似乎是非常合適的“第二個人”。但最大的問題是,李杜之間年齡相差不小,而“我們希望找到的這個人,要和李白處在相近的人生狀態,他們相遇、相知,互為映照,又因為歷史的風雲變幻,和個人的選擇,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抱着這樣的想法,主創人員參考詩詞和史料,將目光投向了似乎不那麼“出名”的邊塞詩人高適。

  “他和李白之間有書信和詩詞的往來,兩個人比較熟,中年之後又一起去游歷過,這就給我們在兩位詩人之間建立故事提供了基礎。”

  鄒靖説,歷史上對高適的評價是“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他是詩人中為數不多立過軍功、官居高位的人,“但他前半生經歷了許多艱難,靠着堅毅不屈,像一團不息的火焰一樣,到了50歲才終成大器,報國之志得以舒展。就像我們這些普通人,在社會上打拼、奮鬥,一直向前,最後終於成功。”主創人員覺得,高適的性格際遇能與李白形成鮮明對比,産生戲劇張力,也能讓觀眾更好地進入故事。就這樣,反復推敲、琢磨,高適成了電影成片中的“第一視角”和李白身邊的“第二個人”。

  劇情的原則是遵從大的歷史走向,但對於歷史上的一些空白,或是相對模糊的地帶,可以進行藝術創作和虛構,讓詩人的形象更立體鮮活,從書上的一頁紙變成活生生的人——比如有口吃和閱讀障礙的青年高適,比如少時頑皮活潑的小杜甫,比如教高適相撲之術的李白……

  還有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也要揉進故事裏,“我們想用劇情去探究詩人們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寫下了這些詩。”謝君偉説。

  特效的原則是不能做得太滿,“要收着點,體現一種中國韻味。”動畫建模要有依據,唐俑、仕女圖……都可以作為參考,在形象與細節上體現大唐氣象。“當你去思考,去想辦法處理這些具體的工作,你就不會一直陷在那種忐忑的心情裏了。”鄒靖説。

  要處理的事情太多,謝君偉有時會把工作帶回家。他加班的時候,一提到杜甫、王維這些詩人的名字,孩子總是很興奮,會一直追問他們的故事。發現孩子對這段歷史産生濃厚興趣的那一刻,謝君偉覺得自己的“忐忑”被消解了,“也許我不能成為某個細節上的專家,但我可以通過我擅長的動畫電影這種方式,讓更多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産生興趣”,這就夠了。

  功課

  “90後”配音演員楊天翔是追光動畫的老朋友,他配過“新傳説”系列《白蛇·緣起》中的許宣,也配過“新神榜”系列《哪吒重生》中的李雲祥,去年熱映的《新神榜·楊戩》同樣由他出任配音指導,他還在其中擔綱了一個特別的角色——“説書猴”。即便積累了幾年的合作經驗,工作中的他能夠熟練地揣摩角色的心理、熟練地通過聲音表達情感,生活中的他也是個會翻唐詩三百首、會提筆畫國畫的“文藝青年”;但2021年,當楊天翔收到《長安三萬里》製片人發出的邀請時,他還是覺得“心裏一緊”,面對這樣一個文化類項目,他的第一反應是“我要學習,要補課了”。

  “入門”功課是他手中的劇本。“我覺得很幸運,在配音開始之前,《長安三萬里》的劇本已經很成熟了。”楊天翔説,主創人員交給他的劇本脈絡清晰,大的歷史背景、細節上的虛構、人物性格的拓展,還有那些經典的詩句,都已經被揉進了故事裏。作為配音指導,他和配音演員們要做的,“其實就是理解劇本裏,每個角色想要給觀眾以什麼樣的感受。”為了保證自己的理解是準確的,進棚錄音之前,他把劇本從頭到尾看了三遍,“我自己看了兩遍,然後和追光的主創團隊,一邊討論一邊看,又看了一遍,這是做得最多的‘功課’。”

  既是配音指導又是配音演員,楊天翔要花心思、下功夫的地方更多。為給中青年高適配音,他去重溫了老劇《家和萬事興》裏姜武的表演,就為了揣摩、把握角色口吃的度。“要讓人能聽出來高適是口吃,有時候還會因為口吃造成誤會,增加情節的幽默感,但語速又不能特別慢,讓觀眾以為高適無法正常交流。”他一點一點地和導演組溝通,反復嘗試,才展現出高適初遇李白,助其殺賊時,“適……才有兩個賊人經過”的憨直,與“平民遇盜賊,殺……之無罪”的俠義。

  入行十年,楊天翔覺得,《長安三萬里》中的角色對他最大的挑戰並不是青年高適“口吃”這樣需要設計的小細節,而是表演的年齡跨度。“我一直要配到他40多歲的年紀,這是大大超出我自己的年齡和人生體驗的。”楊天翔説,無論配音演員還是演員,“是什麼就演什麼”才是最真實、最真誠的,“你要怎樣才能體驗一個40歲的唐朝人,他的心境,他講話的口吻?怎樣表達才能讓觀眾信服,還得一直‘不露餡兒’呢?”

  為解決這個難題,他做的功課,是模仿。在片中,老年高適由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資深配音演員吳俊全出演,他是劇組最年長的配音演員,參與錄音時已經76歲了。楊天翔對這位業界前輩的欣賞與敬仰溢於言表,“我特別愛聽老年高適大段大段的敘述和旁白,就像一個街邊的爺爺在娓娓道來,但音色又那麼特別。”吳俊全是50年的老兵,拍過片子也打過仗,基於豐富的人生體驗和對職業的熱情,他對老年高適的詮釋是精準的。《長安三萬里》中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經他演繹,打動了影院中的無數觀眾,而在影片上映之前先,這句&詞先擊中了楊天翔,“我一開始只是在棚裏欣賞吳老師的表演,後來我想,既然我們配的是同一個角色,我將來要變成他,為什麼不能試着模仿吳老師的表演呢?”

  那段時間,楊天翔在生活中也會有意無意地用吳老師老年高適的音色和情緒去説話,有時候洗着衣服也學兩句。後來,他甚至用更接近老年的聲線,把中年高適的全部&詞都錄了一遍,“成片中沒有全部保留,因為製作組覺得,42歲的高適對未來是迷茫的,還沒有達到老年作為武將的高適那種堅毅、剛猛的狀態,可能自己之前的表演和情緒更合適。”儘管如此,楊天翔還是覺得,這番模仿的笨功課沒白做——影片中最絢爛的“將進酒”一段結束,大夢醒來,當高適對李白緩緩説出,“你是天上謫仙人,我是地上的凡人”那一句,“我是受到吳老師的 啟發,才能理解一個年長又堅韌的失意者,該怎樣表達內心的感情,沒有吳老師,我是不會那樣去表演的。”

  “高光”

  《長安三萬里》上映之後,有很多被觀眾津津樂道的“名場面”。而對主創人員來説,影片中所有的“高光時刻”,都是他們出於“要對得起這些詩人、詩作”的初心,用苦功夫、笨功課堆出來的。

  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亦喜亦悲、亦真亦幻的《將進酒》。追光動畫走過10年,一直強調&詞先行,先有&詞、有配音演員的初步演繹,再有完整的3D建模。所以,影片中李白的配音演員凌振赫第一次錄製這首詩時,他和楊天翔拿到的是只有分鏡的線稿;就是這樣一份線稿,讓兩個人感慨:“這是要拿獎的啊!”楊天翔至今還記得當時的震撼,“那些天宮裏的巨人拿着大大的酒盞,李白拿個小酒杯還去和巨人碰杯,這樣的想象力啊……”他覺得這一段在世界動畫電影中也該佔有一席之地。

  為了配得上李白的《將進酒》,主創人員花了一年半時間,只為完成這小小的一個片段。因為最能體現中年李白追求理想而不得的豪邁與悲壯,體現謫仙的瀟灑與掙扎,在影片引用的48首詩詞中,《將進酒》從一開始就被主創設定為本片的高潮和華彩。

  這個片段在悲涼的現實與絢爛的幻想中來回切換,“首先一個難點在於到底在哪一刻進入到這種幻想?”鄒靖説,根據這首詩的意象,他和國內頂尖的動畫業內人士商量,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一句,潑酒變水,水中現鶴,巨鶴駝起李白,李白又拽上高適、杜甫、岑夫子、丹丘生……詩人們連成一串,乘着順水翱翔的巨鶴飛到天上,“飛上去他們看到的畫面就是‘疑是銀河落九天’。”鄒靖為記者揭秘,“雖然片段裏沒有提到這首詩,但這個畫面就是從這句詩裏來的。”因為想呈現出更大的空間感,只此一個畫面,主創團隊就花費半年時間,畫了無數個版本。

  那震撼了配音演員的天宮與巨人,也凝聚了主創的巧思。鄒靖説,團隊的理念就是要想出呈現中國文化中最典型的“天宮”造型,“所以整個天宮,我們用的都是玉的材質,呈現出清冷的天上宮闕的感覺。”主創也希望觀眾一眼就能看出,宮闕中的巨人是中國的“神仙”,所以他們給最初只是“幹站着”的神仙配了“道具”,“都是符合中國古代樣式,特別是道家特色的那種道具”……

  《將進酒》原本就是凌振赫最喜歡的李白詩作,這位不惑之年的天津配音演員骨子裏帶着一份恣意灑脫,也能體會李白人到中年“欲銷萬古愁,難銷萬古愁”的無奈。凌振赫坦言,在進棚為這段詩詞配音時,“我是激動得熱淚盈眶的”。

  楊天翔和凌振赫認識了7年,此前也有過合作。作為配音指導,也作為對手演員,他們之間的交流最多。很多時候楊天翔説一句“找一下內臟受擠壓的感覺”,凌振赫就能知道他想要的是李白喝醉酒,在房樑上無法保持平衡的聲音狀態。但他們也會為了一處細節的處理,反復討論,反復嘗試不同的版本。

  表演《將進酒》的最後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時,凌振赫自己的方案,是用低沉、幾欲落淚的語氣來展現李白內心的愁苦。而楊天翔的建議是讓“與爾同銷”四個字的情緒和聲音高揚到“九霄雲外”,最後才落回悲涼的“萬古愁”。“李白想用極致的快樂去消愁,最後發現萬古愁消不掉,那不如就讓他前面開心到荒唐、開心到像做了一場夢,最後夢一碰就碎了,回到黯然神傷的現實。”楊天翔這樣解釋他對詩仙矛盾心境的理解。

  “這個處理真好!”對待工作,凌振赫有他的堅持,有他的“擰”和“軸”,但面對更好的表演方式,他也從不吝惜讚美。

  配音工作和畫面的調整是交替進行的,經過反復打磨,“將進酒”段落的最後一次配音,凌振赫在錄音棚裏一直錄到了晚上快10點,“其實凌老師已經很累了,但是效果非常好。”鄒靖回憶説,當配好音樂與畫面的成品出來,“大家一起站在錄音室外面,集體鼓掌,覺得完成了一個傑作。”(記者 雷琨)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768112976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