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舞&空間大,活動氛圍也很好。”在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街道“鄰劇場”表演的劉大叔説,參加文化活動演出已成為當地退休居民日常生活的新時尚。
魚燈舞體驗班、紅色歌曲表演、傳統劇目演出……“鄰劇場”是沙頭角街道於2022年9月為轄區居民打造的文化活動場所,旨在拉近鄰里距離、增進鄰里感情,讓居民充分感受“鄰里文化”的魅力。
因“日出沙頭、月懸海角”得名的沙頭角,地處深港交界地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沙頭角街道立足街區實際,深挖文化內涵,提煉總結“忠、仁、善、智”四條主線,精心打造以“忠”為代表的民兵連“紅色文化”、以“仁”為代表的魚燈舞“非遺文化”、以“善”為代表的“鄰里文化”和以“智”為代表的“國學文化”,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一股新力量。
鄰里守望相助
沙頭角街道緊鄰中英街,與香港新界接壤。20世紀80年代,深港兩地商業往來頻繁,沙頭角也憑藉特殊的地理位置“火”了一把。兩地商人、內地“深漂”紛紛尋着熱鬧而來,迅速融入本地變成“老街坊”。
在40多年的沉澱中,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在沙頭角釀出濃厚的“鄰里”鄉情文化,沙頭角街道持續發揚將“外來人”變“自家人”的鄉情傳統,以文化活動為媒介連接街坊四鄰,大力建設“左鄰右里·守望相助”的民生幸福街區,推動“鄰里文化”在新時代書寫新的暖心故事。
以暖心服務構築“鄰里文化”。推行“黨建網格、街社聯動”基層治理機制,街道社區幹部深入網格聽民意、幹實事,推動更多資源向網格聚攏;建成四級養老服務網絡,針對失能失智獨居老人實施“一碗暖湯”項目,實施“腦友記”“老友聚吧”“夕陽下的向日葵”“銀齡學社”等“一社區一品牌”慰老助老服務項目。
以優質供給豐富“鄰里文化”。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鄰劇場”等陣地,舉辦沙頭角魚燈舞圖片展、魚燈舞體驗班等活動;精心打造“左鄰右里”音樂會文化服務品牌,通過演繹紅色歌曲、傳統經典劇目等方式,舉辦音樂會和賞析會,截至目前共舉辦音樂會120余場,受益群眾達25000人次。
以志願精神涵養“鄰里文化”。大力弘揚志願精神,積極倡導“來了就是深圳人”“鄰里間的點滴關愛也是志願服務”等理念,建立鄰里互助志願者驛站,選育優秀志願者作為帶頭人,廣泛動員招募志願者,組建特色志願服務團隊十余支;通過社區基金會愛心互助&&,將社區企業和商戶、社會組織、居民聯合起來,實現居民互助。目前,沙頭角街道註冊義工近5700名,每年開展志願服務活動2000余場次。
勾勒紅色印記
紅色文化,在沙頭角根基深厚。成立於1951年的沙頭角民兵連,70多年來秉承忠誠、勇敢、正直的紅色基因,經受住各個階段的考驗,被譽為祖國“南大門”上“永不褪色的紅色堡壘”。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批特務分子企圖沿東南沿海、香港等地邊境線滲透到內地,地處深圳和香港交界地帶的沙頭角地區成為對敵鬥爭的前沿。
在這一背景下,沙頭角基幹民兵連於1951年5月1日成立。隨後,民兵連配合駐軍部隊、公安機關,參加反敵特、反襲擾、反偷渡、反走私等大小戰鬥10余次,抓獲犯罪分子2200多名,經受住了各種複雜嚴峻鬥爭的考驗。特別是在反敵特鬥爭中,沙頭角民兵冒着槍林彈雨護送愛國同胞,連隊榮立集體二等功1次,19人立功受獎,1人被追記一等功。在反走私鬥爭中,沙頭角民兵連抓獲走私分子89名,查獲260萬元走私品。
1998年,沙頭角民兵連由以前的基幹民兵連改編為沙頭角民兵應急連。新時代成長起來的沙頭角民兵,只要有急難險重任務,總會衝鋒在最前線。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登陸之前,60名沙頭角民兵提前做好預案,頂着狂風暴雨扛沙袋、固海堤、清溝渠,組織深港兩地居民一起抽排積澇、搶修工程、轉移人員,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堤壩。
維繫鄉情紐帶
在沙頭角的歷史中,有這樣一群漁民,曾直面海盜侵擾、外敵侵襲。他們精誠團結、一往無前、英勇作戰,剷除了黑惡力量,“搏”出了美好生活。
孟子曰:“仁,人心也。”漁民的心是勇敢的心,是團結的心,是拼搏的心。他們的鬥爭故事搖身變為“魚燈舞”,在“非遺”舞&上將“仁”的歌謠代代傳頌。
沙欄嚇村魚燈舞,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當時,沿海地區海盜橫行,漁民出海常遭劫掠,苦不堪言。出於對美好生活的企望,漁民們根據魚的習性發揮豐富想象,創作出了魚燈舞這一舞蹈藝術表演形式,以祈求神靈保祐,漁獲豐滿。
新中國成立後,結合時代背景,魚燈舞被改編和創新,講述海洋中原本分散、弱小的魚群在被兇悍的“黃?角”魚任意捕食的過程中,逐漸團結起來戰勝“黃?角”魚的故事,引導群眾團結一致、形成合力,共建一個和平安寧的世界。
為了傳承保護魚燈舞,讓魚燈舞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在鹽田區政府和傳承人的不斷努力下,“沙頭角魚燈舞”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是深圳市第一批民間舞蹈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近年來,這條“魚”游動在大街小巷,成為維繫着鄉情的一根紐帶,也“游出”了深圳,讓更多人領略非遺之美,向更多地方撒播傳承的種子。
鹽田區非遺部門和項目保護單位與沙頭角街道黨工委積極推動非遺傳承事業,探索“黨建引領+非遺傳承”新模式,成功舉辦了“百年魚燈慶建黨百年”沙頭角魚燈舞圖片展,連續三年開展沙頭角魚燈舞培訓班,在現有專業力量的基礎上,挑選並集中培訓了一批魚燈舞表演隊新生力量,努力推動非遺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讓傳統文化藝術再放異彩。
觸摸千載遺韻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近年來,沙頭角街道以沙頭角書社、習學書院、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陣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國學文化”走進街頭巷尾、千家萬戶,組織引導群眾“誦百世之闕文,感千載之遺韻”,營造了良好的“國學文化”氛圍。
作為沙頭角街道“國學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沙頭角書社自成立以來堅持為居民群眾提供街區文化、藝術資訊及資源服務,長期面向公眾舉辦葫蘆絲、書畫等公益培訓,其主導成立的詩誦社、舞蹈團等社團廣聚“民間高手”,活躍在市、區大小比賽中。
為進一步引導群眾感悟國學魅力、弘揚國學風采,書社創辦“長青國學堂”公益性系列國學文化講演學堂,通過國學文化講演引導居民品味國學經典,了解傳統國學文化知識,感受經典文化的藝術魅力,弘揚民族文化的禮儀與情感。
文以化人、書以載道。成立於2012年11月的習學書院,是一家致力於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非盈利性社會組織,現有專職教師27人,國內知名大學教授、顧問團隊171人。十多年來,習學書院通過轄區中小學、憲法公園等線下場地,以及抖音、快手、視頻號等線上&&,開展千人誦讀、經典誦讀、親子共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傳統文化繪本課、國學小講堂、古詩詞賞析、國學早教、青少年夏冬令營等活動及培訓2700余場,服務居民群眾突破300萬人次。
此外,沙頭角街道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還積極為居民提供“國學文化”服務,開展水彩、書法、剪紙活動,鼓勵居民走近中華“傳統藝能”;結合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迎新春、寫對聯”“制香包、寄祈思”等活動。黨群服務中心“國學文化”活動涵蓋各個年齡群體,引導居民參與其中“玩到、學到、樂到”,推動“國學文化”更接地氣。
“街道將全力打造好‘四大文化’悅民品牌,將文化建設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當中。”沙頭角街道黨工委書記汪斌説,在鹽田區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區和沙頭角深港國際旅游消費合作區核心區建設重大機遇下,街道將打好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張牌,以“國學文化”鑄牢民族精神力量,以“紅色文化”夯實思想理論根基,以“非遺文化”打造區域文化自信,以“鄰里文化”提升民生幸福質感。(記者 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