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大洋,數十條航線連接起世界的貨運命脈,無論是載滿商貨的鋼鐵巨輪,還是巡迴游弋的豪華游艇,巨大的船體內部,一項來自中國一千多年前的偉大發明,守護着這些船舶在茫茫大海中穿越風浪。
這種下側如刀,底尖上闊,兩端翹起的船被稱為福船,是古代航行於“海上絲綢之路”上最優秀的木質帆船。
在福船的建造過程中,用當地盛産的木料將整個船艙橫向隔成一個個的小空間,木料之間的縫隙用絲麻和桐油灰來填充,以確保隔艙密閉,這種發明於中國唐朝的造船技術,被稱為“水密隔艙技藝”。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這是《明史·鄭和傳》中對鄭和寶船的記載,鄭和乘坐這艘龐然大物,率領浩浩蕩蕩的艦隊七下西洋,將祖先的智慧傳播到大洋彼岸,從此,跨越重洋不再意味着九死一生,它讓更多心懷大海的人,揚起風帆,眺望更遠的遠方。
璀璨的燈火在夜空中閃耀,這裡是世界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上海。東方明珠塔腳下,一艘潔白的帆船如同嬰兒一般靜靜停泊在港灣裏,它的主人,是一位東方航海家——翟墨。
翟墨與航海的緣分,起始於20多年前,身為畫家的翟墨,懷着對海洋強烈的刺激感和對自由的嚮往,傾盡家産購買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艘帆船,開始了首次近海航行,可是海洋不是溫柔的襁褓,而是最嚴酷的戰場,在短暫的浪漫過後,他終於見識到了大海的冷酷與無情。
之後數年時間,翟墨踏上了漫漫航程,不僅完成了中國首次單人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的壯舉,更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到航海真正的意義。
600多年前,一個叫鄭和的人率領着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船隊,從這片古老的大陸駛向遙遠的異國,所到之處,人們紛紛前來迎接這些黃皮膚、黑頭髮的朋友,他們互相交換禮物,用擁抱與微笑建立起跨越大洋的友誼,這些代表和平的溫暖與善意,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着人性的光輝。
在翟墨單人單帆的旅程中,異國他鄉友好的笑容成為他對抗孤獨最強大的力量。在夏威夷,他受到了當地人的熱情接待;在塞舌爾島,他拍攝到了孩子質樸的笑臉。
對於翟墨來説,每一次航行,都是對極限的挑戰。
出品人:王磊 劉紫凌
監製:尚軍
統籌:李傑 李鈞德
製片人/總導演:張宋紅
執行製片人/導演:劉袁媛
執行導演:韓軍 高巍 趙蕾 劉萍 李澤遠 王憲春
撰稿:張宋紅 臧富瑩 王憲春
譯審:鄭清斌
編輯:孫彪 劉瑞娟 朱一南 張淑惠
參與記者:盧鷹 劉海 呂澤 周旋
攝像:沈凡森 萬瑋奕
航拍:陳建錦
燈光:高琮
錄音:簡陽
製片:符瑜 歐楠楠
剪輯:李澤遠 符瑜
包裝:楊春 方堅
調色:林亨謙
配音:藏湘軍
音樂製作:王毅 蔡文璽 王穀雨 邱昊
鳴謝:
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
泉州廣播電視台
翟墨國際航海培訓中心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聯合出品:
新華社音視頻部
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CNC)
新華社寧夏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