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産物,熔鑄了城市的文明歷史,承載着市民的集體記憶。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博物館門類豐富、特色鮮明,目前已形成全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博物館集群。
北京自2020年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以來,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等大館相繼建成,一大批國家級、市區級博物館完成改擴建重新開放,極大地豐富了北京地區博物館體系,帶動北京地區博物館向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北京共有備案博物館215家,年均接待觀眾超過5000萬人次。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是北京這座世界著名古都的一張“金名片”,也是加強文化建設和促進城市發展的寶貴資源。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説,今年年內將發布的《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3-2035)》提出,到2035年北京建成“全域活態博物館”。
博物館融入社會教育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到節假日,一群身穿黃馬甲、耳邊挂着擴音器的“小小講解員”,就活躍在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各個展廳。
17歲的講解員劉雨菲就是其中一員,她的志願講解經歷已長達10年多。儘管已經上高中,劉雨菲依然堅持定期來館裏講解,伴隨着博物館的“成長”,圍着她聽講解的文博愛好者也與日俱增。
已有70多年歷史的國家自然博物館凝結了幾代人的文化記憶。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參觀需求,國家自然博物館多措並舉推動館城融合,主動融入學校、社區及線上&&,並且將在北京南中軸地區的大紅門博物館群開闢新館。
國家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説,文物、標本、模型雖然是靜態的,承載的信息、價值卻是“活”的。跨學科研究、跨國交流、數字化呈現、展覽“走出去”等做法助力打造“流動的博物館”“永不落幕的博物館”,為更多觀眾提供觸手可及的服務。
今年以來,國家自然博物館搭載有科普展板、標本、化石、互動展項、球幕電影的流動科普車,陸續走進江西、福建的多所山區學校,“點亮”孩子們好奇的目光。據介紹,自2014年開通以來,國家自然博物館流動科普車已前往全國12個省區市的中小學,為20多萬學生提供研學教育活動。
一面挖掘展覽展示內容及形式的存量,一面開闢展覽展示的空間增量,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守正創新是北京加快建設“博物館之城”,推動館城融合、打造全域活態博物館的縮影。
2020年4月,北京發布的《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指出,提升國有博物館策展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用好民間博物館、私人博物館,打造布局合理、展陳豐富、特色鮮明的“博物館之城”。
建設“博物館之城”是北京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安來順説,博物館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系統,它的功能不應局限於收藏、保護和研究,而應該將資源最大限度地傳播出去,能夠被社會所共享。
建設“博物館之城”的頂層設計不斷加強,北京地區博物館正加速融入學校、社區、街巷等,館舍面貌和精神氣質煥然一新,文化輻射力大幅增強,有力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在北京市通州區次渠中學,歷經近半年的努力,長近5米、寬1.5米的大運河漕運碼頭模型構建完成,“再現”千百年前的繁盛場景。“這個復原模型由10多個店舖、30多個行當、幾十個人物以及30多艘木質船組成。”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館長王文旺説,“參與的學生們不僅學習了傳統木作技藝,而且了解了大運河歷史文化知識,還明白了匠心的重要性。”
據介紹,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由於對中國木作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木作手工技藝的傳承,被授予“市級職工創新工作室”及“首都職工教育培訓示範點”,多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活動,近年來培訓約2萬人。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近年來開展“愛我中華”升旗儀式、學唱抗戰歌曲、展覽情景教學等,累計接待學生近60萬人次。中國園林博物館十多年來長期組織由市民、學生組成的志願科普傳播隊伍,打造“園林小講師”志願服務團隊,培植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北京地區共有近百家博物館開展了館校共建工作,通過簽訂館校共建協議、舉辦館校互動活動、建立第二課堂等方式,定期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學習,已初步形成館校合作常態化機制。
博物館融入社區街巷
為城市更新注入“靈魂”
北京老城是博物館聚集區,既有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綜合性博物館,又有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等專題性博物館,還有眾多由企業或個人運營的特色博物館。近年來,北京老城中的一些傳統會館與名人故居也在騰退修繕後逐步向市民開放,開展文物活化利用,拓展博物館功能。
入夏以來,晚風送爽,位於北京什剎海西海北岸的北京郭守敬紀念館並沒有沉寂下來。大運河主題音樂會、大運河詩詞賞析會、大運河主題圖書角,吸引附近居民及慕名前來的市民感受大運河文化底蘊。
“自2019年社會化運營以來,紀念館聚集了專業的團隊,對博物館運營體系進行大幅提升。”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執行館長張鵬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北京名副其實的大館,它們是“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大動脈”,但是北京還有許多中小微博物館,就好像“毛細血管”,它們也需要被激活。
據了解,到2018年,北京郭守敬紀念館經過一年多的展陳更新及運營管理提升後,在2019年接待量實現同比增加約5倍。
北京郭守敬紀念館的生機煥發,與社會力量的支持密不可分。《北京市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的若干意見》提出,根據不同辦館主體,探索不同治理模式,切實提高博物館治理能力。在有條件的博物館,探索夜間開放或延長時間開放的運營模式,舉辦夜間主題活動,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
今年發布的《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3-2035)》(徵求意見稿)提出,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與城市規劃、老城保護、城市更新等結合,與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相融合。到2035年,全域活態博物館基本形成,博物館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
走進北京東城史家胡同,一座座老北京四合院建築仿佛讓時光都慢了下來。
“一條胡同,半部中國近代史。”史家胡同曾是清政府選拔赴美留學生的考場,諸多名人曾居住於此,它也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肇始之地。史家胡同24號院曾是民國才女凌叔華的故居,印度文豪泰戈爾訪華時曾到訪於此,各路名流也是這裡的常客。
幽靜的小院、蒼勁的古樹,涵蓋古建文化、民間風俗、名人舊事、歷史變遷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將觀眾帶回記憶中的老北京。
史家胡同博物館副館長潘禾瑋弈介紹,該博物館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館。自2013年建成以來,博物館面向胡同居民徵集老傢具、老照片等老物件,邀請藝術家開展“胡同聲音”項目,錄製、收集了胡同裏的蟲鳴、叫賣,打造常設展覽,為胡同居民留下共同的記憶。
史家胡同博物館其中空間稍大的一間屋子經過改造,成為社區議事廳、居民會客廳和活動報告廳,發揮展示社區文化、開展各類普及教育活動的功能。在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和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共同運營下,史家胡同博物館如今已成為老城保護、街區更新、社區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
如今,北京城市更新進程中融入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功能,公共服務效能顯著提升,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集聚區。首都功能核心區利用騰退後的文物建築、名人故居、會館,建設各具特色的博物館;朝陽區利用工業園區騰退空間和集體産業空間,建設一批異彩紛呈的主題博物館;企業博物館、鄉情村史館等不同形態的“類博物館”成為所在區重要的特色文化名片。
這些博物館中蘊藏的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正在為城市留住歷史文化根脈。
博物館融入技術變革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博物館的形態。在北京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不少博物館通過與新技術、新方法的融合,打破藏品的時空限制,進一步拓展與社會的溝通渠道,吸引更多人關注博物館、走進博物館。
近年來,位於北京中軸線北端的鼓樓經過修繕及展示提升,文物建築歷史風貌得到恢復,歷史文化內涵得到進一步挖掘,成為游客爭相前往的“網紅打卡地”。其中運營的“時間的故事”展覽,通過沉浸式數字展、交互體驗等方式闡釋北京鐘鼓樓的報時功能、建築特點、周邊地區民俗文化等內容,讓古老的鼓樓煥發新的生機。
在京西首鋼園區,料倉、筒倉等工業遺産被改造成博物館、藝術館,迸發出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的文化活力。在光影、聲效的渲染下,300萬年前的“永定河”滾滾而來、洶湧澎湃,一幕幕傳説故事在360度的沉浸式數字空間中輪番上演,賦予古老的永定河文化故事以新的展現形式。
瞭倉數字藏品博物館(又稱瞭倉藝術館)館長韓月説,開館一年多來,博物館圍繞家風文化、詩詞文化、永定河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策劃了三期展覽。這些展覽突出科技屬性,運用全息影像、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向觀眾展現活態化、沉浸式的上古神話傳説以及不同時代的文化符號,同時增加互動環節,驅動聲音傳感器,傳達中國傳統詩詞的審美意境。
在京西首鋼園區的“RE睿·國際創憶館”,“平行時空:在希臘遇見兵馬俑”成就回顧展將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中國兵馬俑考古遺址、文物保護實驗室等的內容,紛紛實現數字化呈現,讓游客仿佛身處兵馬俑群之間。在“虛擬展廳”中,觀眾可以觀看將軍俑與克羅伊索斯青年雕像“面對面”佇立,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化的碰撞。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數字遺産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賀艷説,數字技術的應用打破時空限制,讓文物的呈現更加生動、有趣,吸引更多觀眾深入了解中國的古代文明,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技術重塑博物館形態,體制機制的完善激發社會興辦博物館的熱情。今年以來,北京陸續掛牌8家“類博物館”,將這些具有部分博物館功能、但尚未達到登記備案條件的社會機構,納入行業指導範疇,做好孵化培育。
“類博物館”北京祥體育博物館館長李祥已有幾十年的收藏經驗。“博物館現在展出古今中外體育類文物、藏品兩千余件,館內還設有古代圍棋、古代象棋、老陀螺、老滾環、老空竹等十余項娛樂體驗活動。掛牌後更多人關注到我們博物館,與我分享這些寶貴文物的故事。”
目前,北京每10萬人擁有約0.9家博物館。到2035年,北京各類博物館(包括類博物館文化空間)總數量預計超過460座,實現每10萬人擁有2座博物館。隨着北京地區博物館品類和內容變得不斷豐富,越來越多“私家珍藏”正走向“社會共享”。(記者羅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