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讓他三尺又何妨”而成就的“六尺巷”,是安徽桐城的一張文化名片。
這條六尺窄巷,位於桐城市中心,直來直去不過百米,沒有胡同那般蜿蜒深邃,也裝不下喧囂嘈雜的商鋪門面。青磚黛瓦碎石路,頭頂連天香樟樹,幾乎是它的全部。
但這條浸潤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巷子,是被“和”字哲學充盈得最寬闊的街巷。它書寫了老祖宗禮讓和諧、親仁善鄰的哲學思想,記錄着中國人面對紛爭、反求諸己的人生智慧,已深深嵌入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甚至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以“六尺巷”命名的一種調解方法,出現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之中。
這是5月30日拍攝的六尺巷。新華社記者 陳諾攝
“從小聽到大的這個故事,是我們為人處事的規矩”
“六尺巷”,有一段動人故事。
《桐城縣誌略》等史志書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發生宅基糾紛。張家人給張英寫信求助,張英收信後回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收信後豁然開朗,主動退讓三尺,吳家人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兩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從此美名遠揚,成為中國人面對紛爭、處理糾紛時的一種解題模板、標準答案。
今天,行走在桐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六尺巷”的影子:街頭墻壁上,有六尺巷的漫畫;社區樓宇,是“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詩句;翻開孩子們的書本,可見“六尺巷”的故事。
一位市民説:“從小聽到大的這個故事,不知不覺成為我們為人處事的規矩。”
“一方先讓一步,很多矛盾就能找到解決方案”
位於桐城市某社區的“六尺巷調解工作室”。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
“六尺巷”的智慧,源於解決矛盾,也在矛盾解決中昇華。
張耘,張英的十二世孫,如今是桐城六尺巷社區的黨總支書記,從事社區工作20多年。祖先的處世智慧,幫助他做通不少矛盾糾紛。
轄區內一家企業多年前破産,廠區年久失修,部分院墻垮塌,周邊居民佔用廠區內少量土地。後來,該廠區轉讓給另一家企業,新企業和居民交涉所佔土地,但居民拒絕返還。為此,矛盾始終得不到緩解。
張耘邀來企業負責人和居民代表,聊起“祖上家事”。
新企業負責人坦言:“六尺巷的故事讓我心生觸動,考慮到老百姓動遷不便等實際困難,我們決定對被佔土地‘讓三尺’。”企業隨後遇到空調外機安裝干擾居民生活等問題,得到周邊居民理解和“後讓”,企業順利開工。
“一方先讓一步,很多矛盾就能找到解決方案。”張耘説。
2016年,桐城市人民法院根據“六尺巷”故事精髓,創新推出“六尺巷調解法”,以聽、辯、勸、借、讓、和“六步”調解群眾矛盾。
“借用六尺巷的故事來調解矛盾,激活了當事人心裏潛藏的‘禮讓’心態。”桐城孔城人民法庭庭長張誠説。
目前,桐城市已建成300余個“六尺巷調解工作室”。短短兩年,全市矛盾糾紛減少25%,萬人成訟率下降16%;警情數和發案數逐年下降。
“六尺巷”文化是打開“將心比心”的鑰匙
2022年11月,水嶺村村兩委及工作隊在彭莊村民組開展“村民説事會”。受訪對象提供
“六尺巷”的智慧,不止於解決矛盾,在社會治理中也開花結果。
桐城市黃甲鎮水嶺村,有一條兩公里長的斷頭路,幾代人不管不問,還因此鬧過矛盾,導致幹群關係緊張。
然而最近,這條路開工了,還有170多位村民捐款。原來,這是在村兩委“村民説事會”上説通的。
黃甲鎮水嶺村黨總支書記章生權説,這條路涉及水源地保護、公益林乃至40多家茶園的利益,村幹部仔細摸清底數,為每家每戶定制補償方案,會上給大家亮家底、掏心窩子。
因工作做得到位,短短一個月,村民們不但接受了修路決定,一些人還主動提出菜地不要補償、茶園減少補償,村民説:“幹部為我們想‘三尺’,我們也要回饋‘三尺’。”
這樣“你讓三尺,我敬三尺”的“村民説事會”,就是拉上黨員幹部、村民代表一起,有事敞開説、遇事多協商、大事齊心辦、成效眾人評。
過去一年,桐城各地開了1000多場這樣的“説事會”,化解矛盾糾紛500余件,為群眾辦實事近300件,“六尺巷”文化是打開“將心比心”的鑰匙。
現在,“六尺巷”已經從法院的“調解法”,成為桐城市社會治理各領域的“工作法”。“在基層治理方方面面工作中,融入‘六尺巷’禮讓和諧的精神特質。”桐城市市長劉存磊説,以文化人、潤物無聲,凈化了風氣,推動了發展。
“一個吵架一定贏的方法”
六尺巷子,連通着中華民族的歷史,滋潤着炎黃子孫的心靈。
這條窄巷,每年吸引着全國各地超過50萬名游客前來參觀。有人誇它“長”,歷史悠久,寄託着深遠的思考;有人誇它“寬”,寬和街坊、鄰里,裝得下紛爭、化得了私心。
兩千多年前的《論語》説:“禮之用,和為貴。”“六尺巷”,正是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精神延續。
從小處説,“六尺巷”裏的智慧,教會我們如何處事立身。面對社會利益分化、價值多元、觀念多樣,鍵盤俠、路怒症,種種喧鬧背後的戾氣,需要人們在心裏開一條巷子,多些容人、容事、容言的雅量。“六尺巷”裏的“和”“讓”精神,能幫助我們凝聚共識,尋求最大“公約數”。
往大裏説,“六尺巷”裏的智慧,包含着解決紛爭的“中國方案”。“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六尺巷”為處理越發複雜的國際關係,提供了中國的視角和方案。
近年來,自帶流量的“六尺巷”,走出安徽,走向更廣闊天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六尺巷調解法”現身最高法報告。“六尺巷”的精神,在湖北、廣西、山東等地基層政法部門,被應用於解紛實踐。
在互聯網上,“六尺巷”已成高頻熱詞。有網友讚它內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開闊胸襟”,有網友稱它有“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處世情懷”,還有網友以它自勉:“心寬不怕巷子窄,行善禮讓福自來”,更有智慧的網友稱,“讓三尺”是“一個吵架一定贏的方法”……
悠遠的歷史文化中,蘊藏着無窮智慧。當發展的“天際線”不斷刷新,謙和的中國人,善於從歷史中發現智慧光芒,善於在實踐中總結提升,串聯起一個民族寬厚的“精神線”,開出“楓橋經驗”“六尺巷工作法”“冬不拉調解法”等具有時代特點的智慧花朵。
從“六尺巷”這樣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傳承智慧,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是我們的自信之源、力量之源,也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出品:李俊
監製:常愛玲、齊慧傑、周寧、令偉家
統籌:令偉家
終審:於衛亞、楊俠、張越
文字:劉菁、陳諾
漫畫:潘紅宇
編輯:李代祥、繆異星、李依倫、周喆、張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