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7/ 03 14:42:49
來源:農民日報

為農村殘疾人就業創業“賦能聚力” ——第七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暨第四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側記

字體:

  6月27日-29日,泉城濟南被幾場大雨接連“光顧”,數日高溫終於退去。天公作美,山東國際會展中心也迎來“喜事”,第七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暨第四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在此“重裝亮相”。賽事以“新時代、新技能、新夢想”為主題,全國各地的950名殘疾人能工巧匠現場角逐,規模創下歷屆新高。

  此次大賽由中國殘聯、人社部主辦,山東省人民政府承辦,共設置信息通信技術類、美術專業類、手工業類、工業及先進製造業類、服務類等5類28個項目;其中,網絡信息安全、服裝配飾設計、無人機操控等9個項目為首次亮相。

  中國殘聯就業服務指導中心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王寧&&,大賽充分考慮了殘疾人的身體機能、特殊潛能和比較優勢,在檢驗殘疾人技能學習成果的同時,着力聚焦殘疾人延伸就業領域、拓展就業渠道、提升就業層級和提高就業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農村殘疾選手為大賽添色不少,一些脫貧地區、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殘疾人就業創業成果得以充分展示,鞏固拓展殘疾人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也成為此次大賽的“題中之義”。

  技能大賽拼技藝 為農村殘疾人就業創業“鋪路搭橋”

  從智能化的人臉識別系統,到精簡時間、不搞文藝演出的開幕式,“智慧、綠色、人文、節儉”的辦賽理念貫穿大賽始終。6月27日上午十點,絕大多數比賽項目拉開序幕、直奔主題,山東國際會展中心3號館被“分割”成數十個小的比賽場館,整個賽場籠罩在“緊張”氛圍中。

  下午兩點半,雲南省宣威市西澤鄉睦樂村的尹德飛第一個“交卷”,48歲的他走出“竹編”比賽現場後,額頭還淌着豆大的汗珠。

  “今天比賽要用竹子編一個‘圍棋罐’,我用了4個多小時,很有挑戰性,一方面要保證罐子外形均勻、結構緊密,一方面所有工具都是現場提供的,不能用自帶的工具”。

  十幾年,尹德飛因一次偶然事故導致“肢體二級”殘疾:“當時得知可能要在輪椅上度過半生,內心很絕望,但看著辛苦操持家庭的妻子和需要撫養的孩子,我必須和命運抗爭到底。”

  如今,經長期鍛煉他不僅可以借助雙拐站立、行走,同時也潛心鑽研竹編技藝十幾年、並開辦竹藝工作室,單品銷售在40元到千元不等,最貴的一幅“梅蘭竹菊”竹編字畫售價達4600元。

  來自寧夏固原市隆德縣小鄉村的張旺紅是一位聽力三級殘友,也是自治區級“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這次剪紙項目有兩部分內容,一個是‘基本技巧’,要創作一個15厘米高的規定圖案,另一個是以‘初夏’作為主題,每個人根據自己理解創作一幅作品”。張旺紅説,“賽事給予殘疾人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也為今後就業拓寬了渠道”。

6月27日,第七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剪紙”項目比賽現場。

  “選手們平均水平比往年有明顯提高,每個項目的40位參賽選手都是優中選優入選全國賽的”。來自河北蔚縣、已4次作為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剪紙項目裁判長的周淑花告訴記者。“像‘剪紙、陶藝、竹編’等美術、手工類項目適合絕大多數有肢體、聽力和言語殘疾情況的選手,很多都是當地的非遺傳承人,都已憑藉這些技能養家糊口、自強自立”。

  一些新技能、新領域的競賽項目同樣引人關注。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副主任解宏德指出:“做事心無旁騖、沉穩務實是廣大殘友們的獨特優勢,新增項目經充分調研、論證後,其代表的行業、崗位很契合殘疾人就業發展方向和工作特點,能有效激發其潛能,幫助他們成為高素質的技能人才”。

  作為時下最“火熱”的職業之一,記者在“直播銷售”的比賽現場看到各位選手紛紛拿出十八般技藝,從才藝展示到選品推介、各個使出渾身解數。

  “除了直播狀態、控場能力和帶貨效果,還要比拼賬號搭建運營、數據分析以及選品等其他方面的技能。”山東濟寧金山鄉胡集鎮肢殘二級參賽選手戴方方告訴記者,她曾因一場車禍導致左大腿高位截肢,並伴有多個手指骨折變形,最近兩年,在金鄉縣殘聯的幫助、培訓下,她成為一名職業帶貨主播。

  “一台手機,足不出戶,這個行業對殘疾人非常友好。”她笑着説,對於比賽,“縣殘聯為我們提供了專業指導和賽前培訓,有信心取得好成績。”

  “直播銷售、整理收納等項目尤其適合殘疾人居家靈活就業,目前正在成為殘疾人就業的主要方向。”王寧説,“通過舉辦大賽,各地殘友都會進行各種形式的賽前培訓,這也帶動大家提高技能,進一步促進就業”。

  “展能節上”展風采 讓農村殘疾人奮鬥身影“被看到”

  “我覺得自己就像石頭一樣,很普通很平凡,但如果不斷提升自己,也能體現很多價值”。在與職業技能大賽同期舉辦的第四屆展能節四川展區裏,身着彝族服飾的40歲“畫師”李曉艷,正在“碗口”大的石頭上埋頭創作。如今,她因身患罕見的“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已完全無法行走,用來畫畫的右臂也只有手腕可以自由活動。但即使這樣,一幅精美的“熊貓嬉戲圖”沒多久就在石頭上浮現。

  “我的家鄉是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民主村,家門口就有條河,裏面有很多好看的石頭,和‘紙畫’比起來石頭很小、更便於我畫畫,看著石頭我也經常聯想到自己。”

  “展能節”至今已經舉辦四屆,都與技能大賽同期舉行。今年,現場共設置47個展示展銷區,除了31個分省展區、新疆兵團展區外,還有“美麗工坊”、助殘就業服務、文化助殘等特色展區。這裡成為殘疾人朋友們展示自我的舞&——很多像李曉艷一樣身殘志堅的創作者,其自強自立的精神,在文化藝術、勞動技藝中的風采被大家所“看到”。

  在廣西展區,48歲的李小來將清香撲鼻的茉莉花粉末裝進精美的刺繡袋子裏,這些“茉莉花香包”引起不少人駐足、選購。

  來自廣西橫州市橫州鎮曹村的李小來有肢體二級殘疾、行走不便,2022年在橫州市殘聯幫扶下,她開始在橫州市芊茗閣茶業有限公司基地內從事採花、製作香包等工作。公司負責人梁顯冰告訴記者,2022年市殘聯與公司合作,建立“茉莉手工陽光助殘基地”,採取機構+基地+殘疾人的運作模式,支持殘疾人發展茉莉手工産業,並給予技能培訓、成品回收等支持。

6月27日,在第四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上,來自四川的李曉艷正在創作“石頭畫”。

  “現在每天在基地採花5-6個小時,可採20斤左右茉莉花,還有2小時用來手工製作茉莉花香包,每天不僅有150-200元的收入,還可以照顧家裏的兩個孩子。”李小來説。

  廣西殘聯合教育就業部主任寧宇告訴記者:“廣西‘陽光助殘基地’項目已實施11年,為助力打贏殘疾人脫貧攻堅戰發揮積極作用。據了解,“十四五”以來廣西共投入1.3億元,在111個縣(市、區)建立“陽光助殘基地”406個,幫扶殘疾人5.28萬。

  無論是“比賽”還是“展能”,激發殘疾人就業潛能始終是貫穿殘疾人工作的主旋律。據中國殘聯提供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各級各類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已達2700多個,專職工作人員1.2萬名,掛牌建立國家級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478個。目前,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每年新增超過30萬人,城鄉殘疾人就業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展能節也專門設立助殘就業服務展區,一些創新業態成為關注焦點。

  在一塊顯示“各省安置殘疾人人數和殘疾人居家工作實景”的顯示屏前,北京宜生無憂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周敏告訴記者:“這些數據是公司安置殘疾人的數量、分佈和收入情況,我們也通過遠程智能設備對殘友們居家工作的情況進行關注”。

  據了解,宜生無憂是一家互聯網+殘疾人就業&&,一方面結合殘疾人需求,為殘疾人提供專業、細緻的就業培訓、指導、諮詢服務,以及合適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溝通對接企業,幫助企業開發適合殘疾人工作的崗位,快速匹配招聘資源,並做好後續的安置、培訓、管理等工作。截至目前,宜生無憂累計幫扶了16095位殘疾人。

  經過兩天激烈角逐,第七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暨第四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於6月29日正式落幕,梁俊等56名殘疾人在大賽中脫穎而出,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山東、上海、浙江代表團獲團體總分前三名。

  中國殘聯副主席程凱在閉幕式上&&,要以本屆大賽和展能節的成功舉辦為契機,大力推進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不斷創新和改善殘疾人就業服務方式,助力殘疾人通過拼搏勤奮成就精彩人生。(記者 韓嘯)

【糾錯】 【責任編輯:底東娜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9917121224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