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 27 10:23:5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美籍教授潘維廉的中國情緣

字體:

  在美國生活大約30年,卻在中國生活了37年,他説中國是他的“第一家鄉”;他稱自己是一個“探險者”,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兩次自駕環遊中國,用心用情去感受一個日新月異、充滿活力的中國……

  他就是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維廉。從遇見廈門到愛上中國,他已然成為中國蓬勃發展的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更讓人敬佩的是,潘維廉通過寫信、寫書、拍攝短視頻,不停地向世界分享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立體式展現了一個真實可感、可愛可敬的中國,成為中國故事的精彩講述者。

1990年,潘維廉在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為工商管理碩士上課。圖片均由被訪者潘維廉提供。

  遇見廈門

  從1988年到現在,潘維廉一直住在廈門。不管他從哪兒回來,每當飛機降落在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潘維廉都會感到很安心。他説:“我終于到家了。”

  潘維廉和廈門,有著特殊的“緣分”: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他曾在海峽對岸的臺灣工作。廈門與臺灣,地域相近、語言相通、文化同源,在當時卻遙遙相望。

  源于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和興趣,潘維廉1988年博士一畢業,就做出改變一生的決定:賣掉在美國的金融公司,和妻子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來到中國大陸。

  為何選擇廈門?潘維廉解釋説,當時廈門大學允許外國人拖家帶口學習中文,還提供宿舍。

  他回憶,初到廈門時,生活的挑戰“無處不在”:有時會突然停電,有時又會停水。當時的廈門雖然正在進行經濟特區建設,但城市基礎設施仍然薄弱。

  “那時廈門交通很不方便,整個城市只有3條公交線路。公交車是木地板的,汽車尾氣會鑽進來,熏得人難受。”對于這段歷史,潘維廉依然記憶深刻。

  于是,他買了一輛三輪車並進行改造。騎著這輛三輪車,他載著妻兒,走遍了廈門的街頭巷尾。

  改革開放初期的廈門,外國人並不多。很快,潘維廉就成為當地人熟悉的“老外”。人們從剛開始對他投來好奇、異樣的眼光,慢慢變成主動打招呼,向他介紹廈門的美食美景、風土人情。

  原本只打算在廈門學一兩年中文,再去中國其他城市,結果潘維廉就此愛上了廈門,“廈門人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深深吸引了他。

  不到一年,潘維廉就獲得了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外籍工商管理碩士教師的職位,這讓他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有趣。

  每到中國傳統佳節,鄰居、同事都會邀請潘維廉一起過節;作為回敬,每到西方的感恩節、耶誕節,他也會邀請師生、鄰居到自己家裏聚會。

  “他們邀請我們一起過節,是怕我們一家在異國他鄉孤獨,所以很感動。聽他們講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也學到很多知識。”潘維廉説。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廈門城市建設提速:一條條道路縱橫交錯,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街道兩旁,綠樹成蔭,筼筜湖畔,鳥語花香……廈門正日益變成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和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

  從舉辦中國投洽會到承辦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從獲評聯合國人居獎到評為全國文明城市,潘維廉見證著廈門的飛速發展變化。

  “如今的廈門與當年已是天壤之別。”潘維廉説,廈門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化城市。

  潘維廉早已把自己當作“廈門人”。他對廈門愛得深沉,在自己創作的歌曲中,他這樣寫道,“我是個遙遠來的、永久住的、深刻愛的廈門人。”

2019年,潘維廉再次環遊中國。圖為潘維廉在嘉峪關與刻有“長城第一墩”的石碑合影。

  愛上中國

  1992年,潘維廉成為福建省第一個獲得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很多人問他:“那麼多中國人想出國,你為什麼要反其道而行之?”他説:未來的機遇在中國。

  始于對廈門的熱愛,潘維廉逐漸愛上了中國:中國廣袤的土地、多彩的文化、善良的人們……在探索中國的同時,他迫不及待地向國外介紹中國的發展變化,卻在自己的“國外朋友圈”受到質疑,認為他被“洗腦”了。

  “當時我寫了不少文章,希望讓‘老外’們了解中國的變化。但‘老外’普遍質疑説,只有東部發展了,西部並沒有發展。”潘維廉説。

  為了回應質疑,潘維廉決定買一輛麵包車環遊全國。1994年,他用3個月時間,繞著中國開了4萬多公里。從東部到西部,從海島到戈壁,從長江到黃河,潘維廉親眼見證中國各個角落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即便是在甘肅、西藏等地,都有新的道路、學校和醫院在建設。

  “正如古語所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潘維廉説,“中國建成了世界上高標準的基礎設施,這可以幫助當地人擺脫貧困。”這次環遊讓潘維廉更加堅信中國會發展得越來越快。

  時光荏苒,25年過去,2019年,潘維廉決定再去看一看這些地方的發展變化。

  沿著當年走過的路線,潘維廉再次環遊中國。這趟出行再次令他驚嘆不已:沿途那些曾經偏遠的地方,公路建設已通村通戶,教育醫療條件也大幅改善,家家都用上了信號穩定的網絡。同樣的路線,25年前他走了三個月,這次只用了32天。

  “中國變化太大了!”潘維廉原本以為要用五六十年,甚至七八十年才會發生的變化,結果中國只用了25年就實現了。哪怕偏僻山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潘維廉説自己是幸運的,目睹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一心一意消除貧困並取得成功。“即便我可以為自己的一生編寫劇本,從呱呱墜地到入土為安,無論如何也寫不出比這更動人、更有意義的經歷。”

  用手機和北鬥衛星導航係統跟蹤牛群的內蒙古牧人;開網店賣民族特色産品的西藏農民;改變命運上岸工作生活的福建連家船民;還有蜂農、遺傳學家、醫生、莊稼人、清潔工……潘維廉跟這些人深入交流後得出結論:中國能在短期內取得這麼大成就,不僅得益于自上而下富有遠見的領導幹部,而且還離不開自下而上勤勞創新的普通民眾。

  潘維廉説,中國社會的變化不僅在高樓、高鐵、公路、公園等肉眼可見的東西,更發生在百姓的心理和精神層面。“他們變得更熱愛國家、尊重自己,更加從容、自信。”

  “中國正在快速發展,而且對未來有很多規劃,美好前景值得期待。”潘維廉説。

  “最讓我佩服的是,中國的發展完全是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還通過‘一帶一路’去幫助其他國家和地區。”潘維廉告訴記者,他小兒子和兒媳婦都在非洲做醫療志願者,哪怕在非洲最偏僻的地方,他們也能看到華人在當地幫助築水壩、建橋梁、修鐵路……

  獲評“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時,潘維廉這樣表示:“不是自己感動中國,而是中國感動了自己。”

  為中國“代言”

  教學工作之余,潘維廉潛心寫信、寫書、拍攝短視頻,介紹中國城市和中國文化。30多年來,他始終為中國“代言”,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世界展示一個日新月異的中國。

  “當年我來廈門的時候,很快就發現中國根本就不是西方媒體描述的那樣。他們對中國充滿偏見,所寫的關于中國的報道是不真實的。”潘維廉説。

  為了讓家鄉親朋好友了解真實的中國,潘維廉一直與他們通信往來。

  “我寫了很多信,講了很多中國人的故事和夢想。我父親一直在看我的信。”2004年潘維廉與父親最後一次相見,父親擁抱了他,並對他説,“我終于理解為什麼你到中國並選擇常住在中國了,你的選擇是正確的。”

  2018年底,《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一書出版,選取了潘維廉30年間寫給美國家人與朋友的近50封信,向國外讀者展示了中國的發展變化。

  第二年,潘維廉環遊中國18個省份,面對面採訪了很多中國人。兩年後,基于採訪寫作的書籍《中國人 中國夢——中國人的生活變遷與脫貧攻堅》出版。

  “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國農村地區的脫貧成效。”潘維廉説,無論是在西北地區的甘肅、寧夏,還是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都能看到欣欣向榮的發展圖景。“如今,14億人口的中國已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

  從《魅力廈門》到《老外看福建》,從《我在廈大三十年》到《老潘寫給青少年的18封信》,從《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到《中國八萬裏 老潘走神州》……30多年來,潘維廉寫了30多本中英文書籍介紹中國。

  潘維廉感興趣的中國故事不勝枚舉,從古文經典到四大發明,從改革開放到“一帶一路”,無不深深吸引著他。但他認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最好方式就是講述中國人的故事,所以他的筆頭、鏡頭更多地聚焦中國普通人,讓世界了解中國人是愛國、愛家、追夢的一群人。

  面對互聯網時代,60多歲的潘維廉又馬不停蹄地學習新技能,他熟練掌握了視頻拍攝、剪輯,成為一個講述中國故事的“老外網紅”。從2021年開始,他每月至少拍攝制作10個短視頻。

  潘維廉在講述中國普通人故事的同時,會穿插一些歷史故事和時代背景。“因為西方媒體的新聞有太多偏見,所以我會在視頻中介紹真實情況是怎樣的,讓我的粉絲了解真實的中國。”

  在他看來,無論三峽工程、南水北調,還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無論經濟發展、社會治理,還是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創造發展奇跡,成功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鑒。

  “中國有過無比輝煌的歷史,而當代中國依然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潘維廉説,“如果我們不講好中國故事,就會有人用錯誤方式去傳播中國故事,誤導世界。”

  作為中國故事的精彩講述者,潘維廉説要用余生繼續記錄身邊的發展故事:“我要讓世界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立體、可愛可敬的中國。”(記者康淼 付敏)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718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