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 題:揮槳競渡氣象新——端午話龍舟
新華社記者
“五月五,龍船下水打爛鼓。”端午至,各地龍舟競渡鼓聲激昂,人聲鼎沸。龍舟文化傳承千年,隨着時代發展呈現出新氣象。
“賽龍舟活動最早本是源於南方先民的祭祀活動,用來禳災祈福,後來成為全國各地群眾廣泛參與的競技和文化娛樂活動。”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漆凌雲介紹,龍舟活動歷史悠久、分佈廣泛,群眾基礎強。如今,龍舟活動不僅融祭神、紀念、問天、祈福、禳災、體育競技等於一體,也成為集人力、聚人心的文化符號。
6月20日,龍船隊在湖南道縣瀟水河上競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蔣克青 攝)
湖南汨羅江上,龍舟競相角逐;湖北秭歸縣三峽大壩前,隊員划槳整齊劃一;廣東東莞東江水面上,百舸爭流浪花翻滾……
龍舟是端午文化的載體,每一條龍舟都承載着不同時代的風俗人情、文化傳承和精神底蘊。湖北宜昌秭歸縣是屈原故里,也是有名的龍舟之鄉,今年秭歸縣首次採用原型更為傳統的“奧運龍舟”進行比賽,實現傳統和現代的融合。“奧運龍舟”以更有神采的“宋代龍”為藍本,船體設計上承載更多現代科技應用,船身更短更窄,一體化造型速度更快。
在湖南永州道縣舉辦的龍舟賽上,每條龍舟的船頭都有自己的特色,除了龍頭,還有獨具特色的虎頭、鳳頭、麒麟頭,雕刻手法大膽誇張,色彩鮮艷奪目。“端午節(道州龍船習俗)”202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道縣龍船頭雕刻手藝人陳兵壽説:“不同龍舟背後的文化意涵得到了傳承,各具特色的龍頭日益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湖南省汨羅市龍舟協會秘書長李立中介紹,我國端午龍舟競渡習俗歷史悠久,如今隨着龍舟活動的不斷創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
6月14日,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舉行龍舟賽,隊員扛着龍頭走向江邊,準備參加龍舟比賽。新華社發(鄭家裕 攝)
廣東東莞“龍舟月”期間,東莞市小夥古炳楊與自己的父親和叔叔一起,代表社區參加今年萬江的龍舟比賽。他説:“我十五六歲就跟着長輩們參加龍舟活動,今年終於能夠以運動員的身份參加賽龍舟,非常自豪。”
龍舟比賽影響日益廣泛,也吸引了眾多外國選手參與。6月21日,2023年汨羅江國際龍舟邀請賽上,除了本土隊伍外,還有由外籍專家、外國留學生組成的8支國際組龍舟隊;端午期間在秭歸縣舉行的2023年國際劃聯龍舟世界盃上,包括印度、伊朗、馬來西亞等海內外14支龍舟隊參與。
6月21日,2023年國際劃聯龍舟世界盃在湖北省秭歸縣三峽大壩前水域徐家衝港灣開賽。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隨着龍舟賽事火熱,龍舟文化散發出新的生命力,各地圍繞龍舟而開發的特色産業和文旅項目蓬勃發展。
龍舟賽帶火了龍舟周邊産業。湖南省汨羅市作為屈原沉江殉國之地,龍舟製造遠近知名。記者在汨羅市龍舟製造企業集中的屈子祠鎮走訪時,看到多家龍舟企業銷售火爆。“今年端午節前,加班加點趕制,已賣出130多艘龍舟,數量遠超前幾年。”一家龍舟製造廠的負責人周亮説。廣東廣州番禺區上漖村有着百年龍舟製造歷史,上漖村“龍船世家”負責人、上漖龍舟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黃劍挺説,今年參與製作的新龍舟有12艘,翻新、上漆、打磨的有四五十艘,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倍多。
龍舟賽也讓文旅融合前景更加廣闊。6月22日,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蔣村龍舟勝會游人如織,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蔣村龍舟勝會”已成為當地文旅名片。浙江杭州蔣村街道黨工委書記徐冠群説,蔣村以龍舟勝會為基礎,將傳統文化、在地體驗、文旅消費等多元素聚合,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的文化IP,綻放活力與魅力。
6月13日,在湖南省汨羅市屈子祠鎮一龍舟製造企業,工人們正趕制龍舟。新華社記者柳王敏 攝
龍舟文化凝聚民心、鼓舞人心。中國龍舟協會秘書長何懿説,龍舟承載了同舟共濟、奮勇爭先的精神,龍舟項目的獨特魅力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如今已陸續成為全國運動會、全國青年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比賽項目。
“賽龍舟既能強身健體,又體現出一種團結的精神,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激勵着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同心協力、勇往直前。”古炳楊説。(記者柳王敏、李思遠、張璇、鄧瑞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