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兒莊古城,遊船上曲藝人哼唱的小曲、釀酒坊裏飄出的蘭陵酒香、帶來沉浸體驗的交互式博物館……悠遠深邃和潮流時尚在此和諧共生。
2008年,&兒莊依託3000米的運河故道和2平方公里的城市街道,相繼修復了古城墻、古碼頭、古民居等遺跡,一座富有歷史氣息的&兒莊古城煥發新生。
一艘遊船從古城內的運河上駛過。(受訪單位供圖)
&兒莊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形成於秦漢,發展於元代,繁榮於明清。明代萬曆年間,京杭大運河改道流經此地。作為水陸通衢,這裡商業發達,碼頭眾多,南來北往的客商匯聚於此,讓這裡兼有北方城市的豪邁爽朗和南方水鄉的富麗柔美。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兒莊浴血奮戰,取得中國人民正面抗日戰場上的重大勝利,使&兒莊成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
&兒莊大戰遺址公園內的彈孔墻。(受訪單位供圖)
如今,走進古城內的&兒莊大戰遺址公園,袁家巷巷戰彈孔墻、大戰遺物陳列館、戰地報道史料館等向後人述説着“無墻不飲彈,無土不沃血”的壯烈場景。
&兒莊因運河而興,它們彼此相伴400餘年。13處古碼頭、18個汪塘和各式體驗展館,將&兒莊古城厚重的運河文化娓娓道來。
賣湯圓,抓中藥,裁新衣……走進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頓時被形態各異的店舖牌匾和招幌包圍,宛若“穿越”回百年前的運河集市。
這是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內的雕塑,再現了運河岸邊街頭商販磨刀的場景。新華社記者高天 攝
“‘招’即招牌,‘幌’是幌子,‘招幌’集繪畫、書法、雕刻、泥塑等民間藝術於一身,既是特定的廣告標誌,更是獨特的民俗語言。”工作人員介紹道,這裡復原了10余處京杭大運河流域內著名的中華老字號店舖,展陳了各式招幌600余件、招徠市聲80余種。
“磨剪子嘞——戧菜刀——”來自河南的游客楊俊琳按下互動按鈕,在熟悉的吆喝聲中恍了神:“這不僅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更讓我知道&兒莊還有這麼一段歷史!”而在古城內,諸如此類的展館便有40座。
&兒莊古城內的夜景。新華社記者袁敏 攝
夜幕四合,古城墻外人潮涌動,運河兩畔燈火輝煌。伴隨着鼓點韻動,市樓燈光秀、西門投影秀等徐徐拉開帷幕。古老的城墻和多變的燈光交相輝映,再現當年“一河漁火、夜不罷市”的盛景。
在&兒莊古城內,一艘遊船正沿河道緩緩駛來。新華社記者袁敏 攝
“這些年,我們不斷打造‘賞夜景、看演出、坐遊船’的夜游體驗,絢爛的夜色氛圍已經成為古城靚麗的名片。”山東省&兒莊古城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市場營銷中心副總經理譚智説。
記者:高天、袁敏
策劃、編輯:王黎、李歡
海報製作:李歡
新華社國內部、山東分社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