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 08 21:33:51
來源:新華網

從靠海吃海 到愛海護海——山東長島人海共生“密碼”

字體:

  新華社濟南6月8日電 題:從靠海吃海 到愛海護海——山東長島人海共生“密碼”

  新華社記者張武岳

  “不好意思,實在沒房間了。”一早起來,山東煙&市長島“千潯嶼”民宿的負責人傅艷麗,就對着電話開啟了“道歉模式”。今年“五一”之後,海島游逐漸進入旺季,像傅艷麗經營的這類特色民宿供不應求。

  “吸引大家的,還是眼前這片美麗的大海。”傅艷麗感慨。

長島的南隍城島俯瞰及南隍城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近年來,長島依託獨有的海島資源、生態稟賦和文化內涵,發展海島生態旅游,將這裡打造成許多人嚮往的詩和遠方。

  151個島嶼,縱列於渤海海峽,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地處膠遼半島之間,曾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島上居民與大海相伴,以海為生。廣袤的海洋,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也是發家致富的“錢袋子”。

  20世紀80年代開始,長島人開始大面積養殖扇貝、海參等海産品,腰包也慢慢鼓了起來。90年代,長島縣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縣”。

  但財富到來的同時,一場生態“災難”也悄然而至。當時的海岸線上,遍佈大大小小的海參保育苗設施,成片灘塗被水泥“大棚”佔據,海濱美景一去不返。

  在海參養殖過程中,會産生大量的代謝物。“當時養殖廢水直排大海,近海臟得沒法看,養殖的效益也逐漸萎縮。”長島南長山街道孫家村村民肖樹全,手指着大海方向説。

  經歷了大起大落的島民們意識到,只有守護好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才會向他們“招手”。依照“保生態、保生計、保通航”的原則,當地對離岸1公里範圍內的圍海養殖、圍網養殖、筏式養殖三種養殖方式實施全面騰退……

長島的高山島,萬鳥翔集的場面。

  曾被保育苗設施佔據的海灘,換成了環島木棧道;近海的漁業養殖,變成了遠海的海洋牧場。從灘塗到海洋,從淺藍到深藍,養殖換了底色,漁民換了“戰場”。

  從南長山島出發,乘船數小時,可抵達渤海深處的南隍城島海域,多座海洋牧場&&和養殖網箱矗立海中。“&&配備了自主研發的自動投餌機、水下自動洗網機器人、各類智能傳感器、養殖大數據管理系統等智能化設備。”經海漁業漁服事業部經理盧曉對記者説,依託自動投餌、水下檢測、成魚回收、雲數據處理等多項技術,這裡的養殖效率成倍提升,人工成本大幅下降。

  在中科院煙&&岸帶研究所技術支持下,曾經以養殖海參和扇貝為主業的孫家村迎來“新生”。村民們“固藻集魚”,先後向海洋投放礁體10余萬空方,布設海藻10萬株。附近近海區域資源漸漸恢復,螃蟹、八蛸、辣螺、帽螺等重現,這也成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長島的大欽島附近海域的養殖網箱。

  “産業必須要持續地發展。”孫家村黨支部書記孫成偉感慨,生態恢復後,孫家村的發展一步緊跟一步,相繼成立海上養殖合作社,修建趕海園,建設漁家風情園,村裏各項事業如火如荼。

  當地人海和諧共生的關係,甚至讓游客變成“島民”。

  走進砣磯島的“魚舍”民宿,雅致的裝修風格和完善的配套設施,令人倍感溫馨。“魚舍”民宿店主郭紅梅和丈夫都是山西太原人。“2017年,我們登島游玩,立刻喜歡上了這裡。”郭紅梅説,他們放棄了太原穩定的工作,在砣磯島的村裏建起了特色民宿,在海島扎根下來。

  今年2月,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研究院揭牌成立。據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工委副書記、管委專職副主任李明濤介紹,這是當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探索“雙碳”路徑、打造國際零碳島的一次新嘗試,將助力長島對“兩山理論”轉化路徑的探索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132611296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