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6月4日電 題:黑龍江扎龍用心守護“丹頂鶴家園”
新華社記者楊喆、梁冬、張玥
從村裏搬出快6年了,徐濤有時還會回去看看,盡管村子已不在了。村子原址有一棵被雷劈過的樹,發黑的樣子和徐濤記憶裏一樣,不同的是,這兩年開始有鳥在其上築巢。
徐濤今年46歲,家原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鐵鋒區扎龍鎮趙凱屯,位于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這裏是丹頂鶴的家園。
徐濤伴隨著鶴鳴聲長大,15歲前,對蘆葦叢外面的世界缺乏了解。村子沒有通電,也沒有路,出去常靠撐船,到有路的地方,要花3個多小時。
割葦子、打魚,這是徐濤父母和大多數村民的生計。但隨著人們活動的增多,“人鳥爭食”“人鳥爭地”的矛盾凸顯出來,扎龍面臨著抉擇。
為了人與鶴共同生存的這片家園能得到可持續發展,將人與鶴分開,互不打擾,成為最優的選擇。
2017年,徐濤與家人搬離了趙凱屯,一同遷走的,還有趙凱和塘土崗子兩個屯近300戶900多人。他們中的許多,搬到了政府新建的扎龍鎮哈拉烏蘇村泉畔家園小區。小區裏多為四層小樓,還配有小型足球場和休閒廣場,出門不遠就是小學,村民們終于告別了“半與世隔絕”的生活。
雖仍有不舍,但徐濤説,心中更多的還是高興。徐濤還成為扎龍自然保護區的一名巡護員,以新的身份守護著丹頂鶴。
在徐濤的手機中,有這樣一張照片:一只丹頂鶴悠閒地站在一條船上,這條船正是過去村民打魚的船,搬遷後已經棄用。
努力守護丹頂鶴和濕地生態多樣性,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黑龍江省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鶴類繁育和野化區服務中心,已有380多只丹頂鶴從這裏被野化放飛,飛到了全國各地。
“我們通過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相結合,建立丹頂鶴物種基因庫,擴大丹頂鶴的野生種群數量。”中心主任高忠燕説。
扎龍鶴類繁育和野化區服務中心還承擔著動物救護的工作。在飼養房內,有兩只小鴻雁正進食。工作人員説,這是不久前中心救助的。飼養房內還擺放著兩張單人床,為照看這些動物,中心工作人員有時會住在這裏,與鳥為伴。
因為熱愛所以守護。自扎龍鶴類繁育和野化區服務中心成立以來,幾代養鶴人在這裏接續奉獻。養鶴人中還有我國環保戰線第一位因公殉職的烈士——徐秀娟。根據徐秀娟事跡創作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至今仍在傳唱。
“近年來,我們還建設了天地空一體化監管體係,保護區內鶴類等珍禽數量明顯增加。”黑龍江省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郭玉航説。
受自然條件等因素影響,扎龍濕地一度面臨缺水難題。自2009年開始,黑龍江省每年籌措資金用于扎龍濕地補水和生態監測,目前已累計補水約30億立方米。保護區內葦塘、水域面積已從130平方公里擴大到600平方公里以上。
走在扎龍自然保護區內,不遠處兩大兩小四只丹頂鶴正在悠閒覓食。“這是一家四口。”高忠燕指著這群丹頂鶴説。
這是我們的扎龍,也是它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