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5月17日電 題:十分罕見!吉州窯木葉盞上現“蠶桑圖”
新華社記者袁慧晶、王奕涵
在吉安市博物館展廳中拍攝的宋代吉州窯木葉蠶紋瓷盞。新華社記者袁慧晶攝
在17日江西省吉安市博物館系統館藏的“十大文物珍品”評選活動中,宋代吉州窯木葉蠶紋瓷盞引起關注,這只黑釉木葉盞上的桑葉紋與蠶紋巧妙組合,在國內十分罕見。
“此盞內壁飾一莖兩葉,觀葉形為桑葉,一大一小,葉脈清晰,大葉邊沿附着金色蠶紋,蠶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作蠕動食桑葉狀,是國內外博物館罕見的、富有生氣的木葉蠶紋盞。”吉安市博物館館長李希朗介紹説,觀賞此盞上的“蠶桑圖”,仿佛能遙想當年的蠶桑盛事。
吉州窯位於吉安市(自隋至宋稱“吉州”)吉安縣永和鎮,創燒於晚唐,盛於兩宋,衰於元末,其遺址仍存本覺寺嶺、茅庵嶺等24座窯嶺。作為江南地區著名的綜合性民間窯場,吉州窯的産品傚法百工,種類繁多,尤以北宋晚期至南宋燒造的木葉紋盞為瓷苑一絕。
李希朗説,宋人好茶,用木葉盞盛滿茶水後會給人“一葉飄空天似水”的視覺美感。從宋元時期開始,木葉盞就遠銷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在國際市場中享有極高聲譽。
吉州窯曾是12-13世紀世界上最具創新能力的窯場之一,木葉貼花工藝是其獨創的陶瓷裝飾手法之一。700多年前,吉州工匠將天然樹葉貼在施滿黑釉的茶盞上,投入高溫窯爐後,樹葉的形脈竟神奇地得以保留在黑釉上。更有意思的是,燒成的每件木葉盞都是獨一無二的,半葉、一葉、二葉甚至三葉相疊,姿態萬千,妙趣天成。
宋代吉州窯木葉蠶紋瓷盞。吉安市博物館供圖
“由於燒成難度極高,目前傳世的和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木葉盞不到30件,上面有蠶紋的更是鳳毛麟角,國內博物館此前未見館藏。”江西省博物館研究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劉詩中説,木葉盞的創意表明,當時的民間藝術裝飾是接近自然、貼近生活的。吉州窯創造的剪紙貼花工藝和鷓鴣斑、玳瑁紋、虎皮紋等窯變紋樣也同樣體現了古人取法自然、取法生活的理念。
木葉蠶紋盞還倒映出宋代吉州在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萬里茶道上的身影。劉詩中説,綜合文獻記載,當時的吉州百姓以耕桑為業,祈求蠶熟谷豐,而生産出來的蠶絲製品,與吉州窯瓷器一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和萬里茶道的重要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