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5/ 16 10:14:4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汲古潤今,與時偕行——江蘇在文化自信自強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

字體:

  小橋、流水、人家,承載鄉愁;運河、長江、黃海,奔涌力量。5月20日,第三屆江蘇發展大會將拉開帷幕,海內外游子齊聚,人文與經濟薈萃,水脈與血脈交融。

  作為江河湖海齊全的省份,自然偉力造就繁盛千年的魚米之鄉,更孕育出百水百態、一城一詩,化作深雋厚重的人文江河。

  文脈貫千年,往來成古今。新時代的江蘇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鑒古知今,與古為新,以文化人、以文興城、以文弘業、以文資治,一幅展現文明新形態的“江南盛景圖”正栩栩如生、輝映時代。

  以文為脈,江河新生

  東接梅嶺,瞻史公之祠塚;西通曲水,覽花柳之瘦湖。清代七大藏書閣之一的揚州文匯閣近日復建開放,《四庫全書》時隔169年再次入藏。不遠處的三灣古運河畔,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游人如織。“煙花三月下揚州又添新打卡地”,一位游客隨手分享朋友圈獲得一片點讚。

  “總要來趟南京吧”“總要來趟蘇州吧”……“五一”期間,江蘇人文美景一再刷屏。全省接待國內游客3988.18萬人次,較2019年增長25.2%;實現旅游總收入310.08億元,較2019年增長15.3%。網友調侃“幾個月就完成了全年KPI”。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一到春天,“江南”總會勾起人們心底的鄉愁。

  從南京《登金陵鳳凰&》,蘇州《楓橋夜泊》,到鎮江《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南通《狼山觀海》……滾滾東逝的長江,貫穿南北的運河,是歷代文人墨客不竭的靈感源泉。

  一城一詩的人文積澱,化作詩情畫意的美麗景致。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推出10條長江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江蘇有30處文旅資源點入選其中8條線路;全球網友評選水韻江蘇入境游十佳線路,《自渡煙波江南》《悠悠運河風,眷眷江南情》等勾勒出一幅從運河柔波到開闊海岸的大美畫卷。

  在B站,大運河、長江文化也有一批年輕受眾。外國UP主郭傑瑞用京杭大運河淤泥製作墨西哥麵包窯播放量近200萬。“2500歲大運河的一滴水,在世界觀眾心中激起千層浪。”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盧雅君説。

  水墨時代的鄉愁,也是社交媒體時代的流量IP,江南魅力何以歷久彌新?

  從壯闊之長江,浩瀚之黃海,延綿之運河、碧波之太湖,到小橋流水、水田阡陌、池塘小溪……2萬餘條鄉級以上河流、水域面積佔國土面積的16.9%,孕育了魚米之鄉。但在一段時間裏,這裡的人們重索取、輕反哺,母親河嚴重透支。

  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的“水”格外關注。他曾在江蘇視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情況,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又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專門詢問太湖水質。

  北接長江,南貫太湖,站在無錫蕩口古鎮的親水&&上俯瞰,遠處碧波萬頃,水天一色;近處水草搖曳,魚蝦穿梭;入夜,光影藝術展、民謠音樂節接連上演。

  “十幾年前,這裡還是魚塘和藍藻堆放點交錯,底泥黑臭。”無錫濕地生態科普館館長陸亞琪見證嬗變。近年來,江蘇省級財政累計投入專項資金320億元,帶動各級財政和社會投資近3000億元,太湖水質終於從劣V類到2022年首次達到Ⅲ類標準,“太湖明珠”重新閃耀。

  近日,一場“長江潮音樂節”在南京揚子江生態公園定山城市客廳掀起了熱潮,躍動的旋律、熱情的觀眾與穿梭往來的船隻,合奏一曲自然生態與現代城市交匯的“春江曲”。

  “這是南京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後迎來首個長江音樂節。”南京文投集團副總經理李軍説。五年多來,從沿江非法碼頭整治到江豚保護區整治,再到長江岸線專項整治,昔日“十里造船帶”蛻變為今日文化新地標。

  江山亦要文人捧。“人格趣味與美學理想熔鑄自然江河之中,方能凝聚成共同的文化記憶與價值認同,代代相傳。”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賀雲翱説。某種程度上,對母親河的過度索取,就是對共同精神家園的破壞。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則是對民族精神臍帶的呵護。

  江河新生,文脈賡續。

  鐵腕治污、生態擴容、文化賦能三管齊下,高標準編制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深入開展運河、長江遺産考古研究和保護工程,着力打造運河百景、長江百景……一條條生態“綠帶”、文化“玉帶”將沿岸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串珠成鏈、流光溢彩。

  保有形、續無形、青藍相繼。長長的紅毯上師生攜手前行,大屏上“文藝之樹”枝繁葉茂……4月,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聘任儀式在江蘇大劇院舉行。2019年啟動以來,已有100位名師和100位高徒結對,孵化出近70部文學作品、160餘部編創展演戲劇,多部作品獲得“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

  文脈千秋在,江河萬古流。

  “我的故鄉興化在裏下河地區,西邊是著名的大運河。興化人向來是用手走路的,兩隻腳站在船尾,用篙子撐,用雙槳劃,用大櫓搖。”作家畢飛宇提及家鄉飽含深情,“河流就是我們的路”。

  如果把文明比作江河,江蘇地域的根、本、魂,江蘇風情的意、蘊、脈,江蘇人文的精、氣、神,與水相融,源遠流長。

  “強烈的文化歸屬能夠激起人們心底最深沉的思念與認同。”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楊志純&&,江蘇正致力於尋找那些綿延千載不曾斷裂、屢經沖刷不失底色、固本培元且又與時俱進的文脈精髓,打造高顯示度、高知名度、高美譽度的特色文化標識,引導人們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推動江蘇精彩傳得更廣、傳得更遠。

  以文聚力,勇挑大梁

  步入中國第一個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民族實業家張謇勇毅開創諸多近代中國第一,為南通留下“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基因;如東街頭常見“海子牛”雕塑,定格下江海兒女的闖勁兒,也成為這座城市的精神圖騰。

  邁向“大國大城”時代,GDP“萬億俱樂部”的座次變化愈發引人關注。2020年,克服中美經貿摩擦和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位於蘇中板塊的南通殺入萬億方陣,此後兩年平穩增長。“七個縣(市)區如同‘七虎’,見第一就爭,見獎盃就奪,見紅旗就扛。這是江海賦予我們的文化品性、精神氣質。”南通市委書記吳新明説。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話語催人奮進——“希望江蘇全省廣大幹部群眾匯通江淮之氣概、暢達黃海之遼闊,以當表率、做示範、走在前的果敢擔當,上下一心、真抓實幹、奮發進取,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實現良好開局!”

  開局之年的江蘇大地,“敢為、敢闖、敢幹、敢首創”蔚然成風。

  癸卯年初,南京赴港招商,成為香港今年首個內地經貿團組;周末開城市推介會,無錫在深圳向粵港澳企業廣發“英雄帖”;省級層面推出42條政策措施,改善社會預期、提振發展信心……企業生火、政府添柴、人人奮鬥,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江蘇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9401.7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8%,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83元,同比增長4.2%。

  每臨逆境,江蘇人總是善於調動精神力量,變被動為主動,變困難為機遇。

  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強總理重提“走遍千山萬水、説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發端就在江浙等地。

  走進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內的“四千四萬精神之光”展廳,講解員正講述:“紅豆集團原先是一個舊祠堂搭建的小作坊,當時的老闆周耀庭帶頭擺地攤、搞改革,穿越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僅用一年就創造出扭虧為盈的奇蹟。”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成立60多年的紅豆集團又有新動作。1月27日,紅豆集團成立研究院,集結200多名國內外高級人才,提升研發能力,搶佔發展先機。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説,紅豆將把對未來的信心轉化為實幹的動力,加快高端化、數智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

  錘煉實體經濟的看家本領,築牢科技創新的底氣,加速補鏈延鏈強鏈……新征程上,江蘇拿出眺望“最高峰”的眼界、勇闖“無人區的”銳氣、戰勝“不可能”的韌勁幹事創業,讓“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成為共識、化作行動。

  以精神主動,探求發展主動,實現新的超越,是江蘇人的文化基因。有學者指出,在中國文明史上,經歷了運河、長江到海洋文明迭代,江南始終興盛不衰。這背後既有地理因素,也不乏精神力量的作用。

  民族危難之際,從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瞿秋白“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雲梢”,先輩們留下深沉的憂患意識、敢於擔當的精神基因。改革開放以來,蘇南模式享譽全國,譜寫了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等時代篇章,彰顯開放包容、惟實惟新的精神氣魄,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新的精神動力。

  越是偉大的事業,越是充滿挑戰,越需要知重負重。江蘇省省長許昆林&&,新征程上,江蘇將把文化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內容,讓文化創造生産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讓無形的精神力量成為江蘇繼續走在前列的堅實支撐。

  以文資治,啟智潤心

  2020年12月起,“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在蘇州市姑蘇區啟動。古城54個街坊、14.2平方公里內的房屋、古井、古樹、橋梁得到了全面“體檢”,一群配備了全景照相機、三維激光掃描儀的“文物建築DNA建模師”穿梭其間,幫助文物建築實現“數字孿生”。

  地處經濟高速發展的長三角,但蘇州的文脈不僅在博物館裏延續,更活在蘇式生活中。行走在姑蘇區,古城肌理2000餘年保持一致,河街相鄰、史跡名園的風貌,如夢如畫。

  “一起去看戲啊?”南京市民陳琦然在手機上點開“金陵小劇場”&&,發現自家附近的小劇場有演出,立即邀請朋友一同下單。

  “如果説大劇院是文化動脈,小劇場就是毛細血管。”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陳捷説,107個金陵小劇場既有標準小劇場、傳統老戲&,也有書店空間、旅游景點,遍佈各個角落。

  藝術在於尚美,社會向美而行。在江蘇,文脈不是發展的障礙,而是城市更新的尺度。

  無錫推進“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百餘座名人故居在保護修復基礎上,增加展覽、研學、演藝等功能;高郵汪曾祺書房、徐州馬莊文化禮堂等兼具“顏值”和“氣質”,成為網紅打卡點……“十四五”期間,江蘇將建設1000個小而美、觸手可及、主客共享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滿足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

  深入肌理、融入細節、直抵人心……文化如水,滋養文藝氣質,更涵養文明新風,助力基層善治。

  一張八仙桌,一圈長凳。昆山市周莊鎮祁浜村村民坐進昆山鄉村振興講習所,就“美麗庭院”創建問題獻智獻策。“吃講茶”是一種傳統協商議事形式,人們就着一杯清茶直言訴求,民情民意融入社會治理的全過程。

  海安市洋蠻河街道三角村的小廣場上,演員們吹拉彈唱演繹的普法節目,收穫陣陣掌聲。依託地理特點、地域文化等,海安形成了鄉村法治文化建設“三強三畫”模式。

  2018年以來,江蘇一手抓載體建設,形成縣、鄉、村三級覆蓋、文明實踐基地(點)拓展延伸的陣地網絡;一手抓提質增效,文明實踐活動深入基層治理,在辦實事解難題中成風化人。

  江陰市的“彩虹課堂”通過在村(社區)、企業設立文明實踐活動陣地,為雙職工、新市民子女提供免費教育志願服務。目前,已建成“彩虹課堂”406個,教師志願者達1.3萬人,服務學生21.9萬人次。

  關愛一老一小,守護“朝夕”美好。東&市梁垛鎮素有孝賢之鄉美譽,梁垛鎮臨塔村將現有724名60歲以上老人、146名80歲以上高齡老人登記造冊,由銀齡志願者服務隊挂鉤。“即使老人不會智能手機,也能用一鍵呼救系統&&到我們。”臨塔村智慧康養日間照料中心的張芹説。

  以“德治”強“法治”、促“自治”。文化的力量一旦生根,就能煥發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去年,南京金陵中學附屬初級中學的孩子們乘坐“長江傳奇”號郵輪,開啟“開學第一課”。第二天,《江蘇省生態文明教育促進辦法》正式實施,以政府規章形式明確生態文明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如今,淮安裏運河邊,環保小志願者們呼籲做好垃圾分類;連雲港、鎮江的市民參觀環保教育館,了解危險廢物處置流程……“越來越多的人從不理解、不關注,到因各種珍稀動物而自豪,生發出保護的力量。”鹽城條子泥濕地服務中心主任姜文魁説。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説,江蘇用文化潤澤文明,用道德涵養文明,用治理保障文明,全省13個設區市、16個縣(市)創成全國文明城市,總數和佔比均居全國第一;涌現出王繼才、趙亞夫等6個全國“時代楷模”、20個全國“道德模範”等重大先進典型;“朋友圈”曬公益、比善行漸成新風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

  以文化人,鑄魂載道

  自動化橋吊林立,舒展長臂準確抓取集裝箱;智能化堆場沒有一線作業員,裝卸行雲流水……2022年,長江入海口的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800萬標箱,連續13年領跑長江港口。

  距離太倉港400公里的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中歐班列整裝待發,運走浙江的窗簾、山東的輪胎,運回烏茲別克斯坦的鉀肥與棉紗、哈薩克斯坦的鉻鐵合金……&&山下,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在此牽手。

  作為海上、陸上交通“十字路口”,江蘇自古佔據着通江達海的地利,富足了經濟,開闊了視野,也潤澤了文化。

  這裡耕讀傳家、詩書傳世、俊採星馳。據統計,“二十四史”中有傳者2萬多人,江蘇籍就有6000多位。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作者都是江蘇人。

  為了將各領風騷的歷代“頂流”梳理清楚,一群當代讀書人窮經皓首。“我們整理出一份‘大數據’。”江蘇省社科院文脈研究院副院長姜建説,2016年啟動“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計劃用10年時間編輯出版3000冊《江蘇文庫》,收錄8000種文獻。

  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從《大江之上:長江大橋建設三部曲》《世紀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到《向蒼穹——中國天文發展三部曲》,“50後”作家、省文聯主席章劍華常感嘆,他的人生膠囊般濃縮了新中國的成長。從《梅蘭芳·當年梅郎》《瞿秋白》到《眷江城》,“80後”編劇羅周筆下的昆劇現代戲,則讓古典戲曲傳統對接現實生活。

  江蘇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勝梅説,不論文學藝術形式如何創新,江蘇的創作者們始終保持對“人”的關切和對現實的關注,可謂開風氣之先而不失其“正”。

  翻開南京大學121年的校史,記載着李四光、程開甲等老一輩科學家毅然回國報效的故事。近日,歐美同學會與南京大學共同發布《奮進新征程留學報國倡議》,號召海內外廣大留學人員繼承優良傳統,做到心繫“國家事”、肩扛“國家責”。

  關山萬里,愛國之心不改;遠渡重洋,報國之志彌堅。“跨越百年的南大人,有着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譚鐵牛説,我們將以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為自覺,團結奮鬥、爭先進位、坐言起行、應勢而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世界上有1100多條運河、4000多座運河城市,大運河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揚州梅嶺中學的運河思政課上,老師邊授課邊 啟發學生自主探究“哪些運河文化傳承至今”“如何讓文化更具生命力”,鼓勵孩子們在互學互鑒、博採眾長。

  在南京市金陵中學,既講《論語》《孟子》也講托爾斯泰的《復活》,還與高校合作開設“未來卓越工程師”等項目。“拔尖創新人才不是學科考試能拿高分,而是要身心全、基礎厚、會整合、愛探究、重實踐。培養這樣的孩子,需要教育工作者汲古今中外所長,提供養分。”校長孫夕禮説。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一代又一代江蘇人,從對歷史文脈的勾陳梳理中喚醒文化自覺,從對壯闊時代的深入體察中堅定文化自信,在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中走向文化自強。

  面向現代化目標,江蘇大力構築思想文化引領高地、道德風尚建設高地、文藝精品創作高地,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着眼立心鑄魂。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推出《馬克思是對的》《百煉成鋼:中國共産黨的100年》等融媒産品,推動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重視培元立德。打造一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示範基地,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擦亮“志願江蘇”“誠信江蘇”品牌,推動全社會精神面貌更加昂揚。

  強化文以載道。以人民為中心,創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文藝作品;做強“紫金”文化品牌和“揚子江”文學品牌,構建“抱石風骨”“悲鴻風度”“散之風神”美術書法品牌體系,形成“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之勢。

  宋代一句“天上天堂,地下蘇杭”流傳至今,濃縮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極致想象;新時代,江蘇正全力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續寫人文葳蕤、經濟繁盛的嶄新華章……這片土地敢於築夢,也善於圓夢。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立時代潮頭。

  一個民族的復興,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強大支撐;一個時代的進步,總是以文化的繁榮為鮮明標識。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説,面向現代化目標,江蘇將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以文立心、以文培元、以文弘業,培育涵養堅守正道的定力、砥礪前行的動力、變革創新的活力,為更好地“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在新征程上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強大動力。 (記者劉亢、蔣芳)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99211129617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