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5/ 15 09:53:03
來源:新華社

“600號”來信丨“語言暴力”傷人不淺,我們應該怎樣好好説話

字體:

  現實生活中,你經歷過哪些語言暴力?有一句話説:“語言有時候比暴力更傷人。”

  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的范青醫生告訴我們,在心理諮詢中,就診者經歷的語言暴力常常來自家庭和學校。那麼,在接收語言暴力後,當事人的心理會經歷一種什麼變化?施暴者又在想些什麼?

  本期“600號”來信,邀請了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康復科主任范青醫生,教我們如何識別和應對語言暴力。

  在接收了語言暴力後,當事人的心理會經歷一種什麼變化。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的范青醫生手握一張白紙,向我們演示了語言暴力對個人心理的傷害。

詳細內容請點擊收聽音頻↓

  從心理學上來看,語言暴力是一個應激過程。施暴者的語言是應激源,接收方一般會有兩種行為反應,一種是戰鬥模式(Fight),通俗來講,就是懟回去或者吵架,努力為自己辯護,把對方説服。另一種是逃跑模式(Flight),就是咱惹不起總躲得起的吧。以上兩種模式都是正常人的正常反應。但反映在個體身上,就産生了不同的心理影響,包括抑鬱、焦慮等。

  但有時候,語言暴力如潮水般洶湧,比如網絡暴力。一雙雙隱匿在黑暗中的鍵盤手,他們在幹什麼?網暴受害者又在經歷什麼?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替罪羊效應”。

  范青醫生説,被網暴的個體是一個“替罪羊”,他承接了很多網民生活中的“心理垃圾”,比如在面對一些生活不如意之後的焦慮情緒等。在面對網絡上觀點不太一致的信息,一些網民一下子情緒上頭,用語言暴力來進行宣泄,網暴成為他們的情緒發泄口。但對被網暴的個體來説,海量的語言暴力洶湧而至,受傷害程度是指數級的。

  語言暴力的場景多種多樣,但在現實中,人們總是很難察覺自己正在實施或者接收語言暴力。當心理醫生反問施暴者,你們當時為什麼這麼説,他們常常回憶,那一刻是不受控制、下意識的行為,甚至就是腦袋一熱,事後也常常後悔不已。

  那麼,如何避免語言暴力?在心理醫生看來,對雙方來説,最關鍵的第一步是覺察,也就是識別出自己在接收語言暴力後的心理反應和行為反應。

  其次,要學會及時傾倒心理垃圾,可以找信任的親朋好友傾訴,及時排解心中的不快。

  第三,可以通過正念呼吸等放鬆方式,提高對語言暴力的覺察和應對能力。

出品:孫志平 王永前

製片:幸培瑜 肖春飛

主編:吳煒玲 仇逸

文稿、音頻:孫青

視頻:孫青 潘旭 施玥(實習)

編輯:胡函博

新華社音視頻部、新華社上海分社、

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聯合製作

新華社音視頻部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1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