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5/ 09 11:22:1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大山裏盛開着“藍蓮花”

字體:

  振興苗族古老技藝,改變鄉村婦女人生

  太陽落山後的貴州丹寨縣城格外寧靜,一棟四層小樓的燈亮了起來,陣陣質樸嘹亮的合唱聲傳向窗外。

  房間裏的黑板上寫着許巍著名搖滾歌曲《藍蓮花》的歌詞,寧曼麗指着黑板,一字一句地教48位苗族婦女唱。

  這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蠟染的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寧航蠟染”。61歲的安徽人寧曼麗是創始人。48位當地苗族婦女是畫娘和染娘,也是蠟染技藝非遺傳承人。

  10多年來,寧曼麗帶領這群苗族婦女,讓曾經小眾的蠟染走向市場,走進中國民族博物館,走上國際時裝周的T&……蠟染,振興了黔東南鄉村,也改變了這群苗族婦女的人生。

  寧曼麗(前排中)和畫娘們在一起。黃曉海 攝

  穿過歲月,也曾感到徬徨

  蠟染,是一種古老的“以蠟防染”工藝,深沉雅致的靛藍色是苗族蠟染的底色。

  寧曼麗與這抹靛藍色的初次相遇是在14年前,當時她在安徽經營着一家織布廠,受市場影響,面料積壓,工廠瀕臨倒閉。

  受挫的寧曼麗來到貴州旅游散心。在黔東南州首府凱里,她看到一場民間工藝品比賽,立刻被蠟染吸引。自己積壓的面料都是棉麻等天然布料,把它們拿到貴州來做蠟染,不也是一條生路嗎?

  於是寧曼麗開始對蠟染進行調查,多方打聽後,將目的地鎖定在丹寨縣揚武鎮排莫村。

  當時,從凱里到丹寨,客車要在山間穿行三個多小時。從丹寨到排莫,連公路都沒有。

  到達縣城的第二天,寧曼麗早上9點出發,走了一天的時間,傍晚終於來到排莫。

  走進這座古樸的苗寨,似乎察覺不到時間的痕跡。青山蒼翠,流水潺潺,炊煙和狗吠藏在鱗次櫛比的吊腳樓中。

  但這裡大部分人已經不再從事蠟染。村民説,現在衣服可以去縣城買,機器染出來的布料“紅的、藍的、黃的,什麼顏色都有”。

  大家熱情招待了寧曼麗這個山外來客,但當她提出一起去丹寨縣城做蠟染時,村民們紛紛搖頭。在他們看來,蠟染是媽媽教的手藝,誰會花錢去買呢?

  儘管沒有獲得肯定的答覆,回到縣城後,寧曼麗還是註冊了公司,租下了一棟四層的空房,並以女兒的名字“寧航”命名。

  兩個多月後,寧曼麗拎着水果,又走進了排莫村。村民們依然熱情地請她吃飯喝酒,但再次拒絕了她的邀請。

  寧曼麗沒有灰心,抱着三顧茅廬的決心,她再一次踏進寨子。

  這一次,有幾個女人站了出來。她們在公司畫了一個月,寧曼麗給每個人結了600元工資。

  畫娘們在寧航蠟染繪畫。黃曉海 攝

  消息在村子裏沸騰了。不久,畫娘們又帶上各自親戚加入,這棟小樓熱鬧起來。

  創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11年,市場還未打開,公司曾經連續8個月都發不起工資。寧曼麗十分愧疚,做好了“散夥”的準備。

  她誠懇地對大家説:“我要回我的老家了,你們可能也要回你們寨子了,但是在回去之前,我一定會把欠下的工資全部想辦法給你們補上。”

  “你不走最好,你就帶着我們一點點地往前走。中國這麼大,世界這麼大,一定會有人喜歡我們的東西。”

  畫娘們的一番話,把寧曼麗留下來了。

  “雖然這些姐妹大多都沒上過學,但她們卻用自己的行動捍衛蠟染,我也從中獲得了堅持下去的勇氣。”寧曼麗説。

  你低頭的瞬間,才發覺腳下的路

  2015年冬天,寧曼麗偶然在黔東南州博物館看到一套叫《百苗圖》的書籍,書中描繪了古代少數民族生産、生活、娛樂和習俗等風情。

  寧曼麗如獲至寶,她將書借出來,召集畫娘,將書上的內容講給大家。

寧曼麗(右)在與畫娘交流。黃曉海 攝

  畫娘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把書裏的畫面用蠟染的形式創作出來。幾個月時間,長卷做出來了。

  蠟染版的《百苗圖》長80米、寬0.8米,由82幅畫面組成,匯集了540個人物形象,生動展現了貴州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生産生活的場景。

  終於迎來轉機。

  2016年5月,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到黔東南做田野調查,寧曼麗把這些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拿了出來,重頭戲就是《百苗圖》長卷。

  不久,寧曼麗接到了一個電話,告訴她這批作品將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還要給她們一筆錢。

  這筆錢解了燃眉之急。更令寧曼麗沒想到的是,民族文化宮要為此舉行一次特展,開幕式將邀請她和畫娘們都來北京參加。

  2016年7月23日,“‘千年窩妥’丹寨苗族蠟染文化特展”開展,那是寧曼麗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我們代表蠟染,第一次走進首都的藝術殿堂”。

  寧曼麗帶着幾十名畫娘來到了天安門,她們穿着最華麗的苗族盛裝,齊刷刷地站在金水橋旁,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那一天,我們又笑又哭,感受到夢想實現的幸福。”

  喜悅不期而至,緣分也是。

  當年10月,服裝設計師成昊偶然走進了這場展覽。在北京從業多年的他,一直尋求在設計中表達中國的傳統文化。

  看到這些精美又神秘的圖案,成昊立刻決定,要做一次蠟染主題的時裝秀。

  寧曼麗(左)和成昊(右)在一起探討蠟染服裝設計樣式。黃曉海 攝

  為了尋找靈感,定制走秀服裝,成昊從北京來到寧航蠟染。成昊的時裝秀贏得了同行的一致讚美。

  2019年底,寧航蠟染收到倫敦時裝周的邀請函,主辦方想要在倫敦舉辦一場以中國非遺藝術為專題的專場秀。

  成昊把他和畫娘們一起創作的36套蠟染禮服寄了過去。2020年2月,這些服裝登上國際時裝周的T&。

  永不凋零的藍蓮花

  古樸、粗獷、奔放,是丹寨蠟染最獨特的風格。它不僅是少數民族的生活藝術,更是這群婦女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

  年過七旬的王優裏勒是最早和寧曼麗走出大山的畫娘。她創作時從來不打底稿,大膽運筆,一氣呵成。畫裏人物大多是側臉,但眼睛長在側臉中間。

  有人見到她的作品,讚嘆:“老奶奶,你的畫特別好,有一種畢加索的感覺。”王優裏勒説:“畢加索是誰?他學我的吧!”

  畫娘楊乃金小時候因為家裏窮,沒上過一天學,16歲就開始在縣城打工,月工資只有30元。後來,她帶着兩個孩子到寧航蠟染上班,第一個月就領到了幾百元工資。

  因為技藝精湛,活潑自信,楊乃金被聘任為黔東南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的客座教授和蠟染指導老師,還受邀到廣西藝術學院作講座。

  楊乃金説,蠟染讓她獲得了一份苗族女性的尊嚴。

  1988年出生的楊昌蘭是聾啞人,她已經在這裡畫了將近10個年頭。她的畫充滿靈氣,寧曼麗稱讚她是一個天才。

  因為身材合適,成昊還會讓楊昌蘭試穿還未完工的服裝,在由食堂改造的簡易舞&上走秀,成昊形容“她走起來感覺特別棒,不輸專業的模特”。

  蠟染改變了她們的人生。

染娘韋祖濤正在晾曬蠟染床單。黃曉海 攝

  《藍蓮花》是寧曼麗最喜歡的歌。

  有一天,她把這首歌放給畫娘們聽,大家都説好聽。

  白天,畫娘們手握着蠟刀,蘸着帶有溫度的蜂蠟在染布上精心描繪。夜晚空閒,寧曼麗就帶着畫娘們學唱。

  三個月的時間裏,一群不識字、普通話不流利的苗族婦女學會了這首流行音樂。

  有一次,寧曼麗帶着6個畫娘去貴陽參加一個展覽。賓館門前,路面施工的圍欄還沒撤下,一位畫娘按了按地面,發現水泥已經幹了。

  於是6個畫娘一起跨過護欄,異口同聲唱道:“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那一刻,寧曼麗驚呆了,“你們已經懂得這個歌的意思了嗎?”畫娘們説:“我們早就懂了。”

  “我們邊學就邊懂了。以前我們在大山裏,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後來你一次次帶我們走出大山,一次次看到外面的世界。我們在低頭畫蠟的瞬間,發現腳下是有路的,有很寬很寬的路。”一位畫娘説。(本報記者田德豐、崔曉強、趙昭)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570112960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