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4月20日電 題:問茶莫幹山
新華社記者鄔煥慶、朱涵
清明到穀雨,最是向山問茶時。
浙江湖州德清,莫幹山,竹海茫茫,茶山吐翠。
雲霧繚繞的高山茶園裏,採茶工在一壟壟茶樹間移動,單手輕輕一提,鮮葉便落入掌心。這茶名為“莫幹黃芽”,已有近2000年歷史,經黃茶烘悶工藝製作後,醇厚鮮滑,獨具一格。
莫幹山,這裡有好茶。
選一個春日,循着莫幹山的一葉黃芽的脈絡,品問其中百般滋味。
問茶哪得香如許
清風徐來,陌上茶香,莫幹山鎮庾村廣場上人頭攢動。26家當地茶企在廣場呈上“得意之作”,競逐第十五屆“茶王”稱號。
“茶王”評審現場,六位專家正仔細品鑒滿滿一桌的參賽樣品,從茶樣的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五方面進行打分。廣場中心設置了5張大眾茶席,擔任大眾評委的本地茶葉愛好者和游客,看外形、聞茶香、喝茶湯,紛紛投票選出最喜愛的茶。
圖為第十五屆莫幹黃芽“茶王”賽評審現場。(白羽 攝)
清代唐靖《前溪逸志》中記錄,莫幹黃芽的製作工藝為“炙”“挼”“焙”“汰”。如今流傳下來的黃茶工藝,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茶葉泰斗、原浙江農業大學教授莊晚芳、張堂恒指導莫幹山當地茶農復原的古法工藝。
然而,受區域面積限制和周邊綠茶品牌興起的影響,莫幹黃芽很長一段時間都維持着小眾、低調的形象,部分茶農甚至捨棄黃茶工藝只做綠茶。改變發生在2013年,浙江大學團隊來到莫幹山,與本地技術團隊一起優化黃茶工藝,並推廣機械化生産技術。
“這十年來,莫幹黃芽品質一年比一年高,茶王越來越‘難評’了。”擔任評委的浙江大學茶學專家龔淑英教授告訴記者。
經過幾番評審,最終拿下本屆“茶王”的,並不是從業經驗豐富的老茶人,而是年輕的“茶二代”王仕彥。
“‘茶王’是榮譽,更是對莫幹黃芽品質的肯定。”王仕彥2017年大學畢業後回到自家茶場,開始學習制茶。他説,拿下“茶王”的秘訣是堅持生態、綠色的發展理念,以莫幹黃芽標準樣為“模板”,不斷提升品質。
德清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錢虹説,近年來,德清通過開展莫幹黃芽生態化茶園管理技術集成與推廣,革新黃茶工藝打造品質,設立産品標準、優化加工工藝,讓莫幹黃芽這款“小眾茶”以生態、綠色、高品質為特點,形成品牌效應。2022年,莫幹黃芽生産面積約2.4萬畝,品牌估值超過3億元。
問茶怎有新意濃
用木勺舀上茶葉放進蓋碗,90攝氏度水溫的開水淋過,蒸汽攜帶着茶香嫋嫋升起……在一間老廠房改造成的茶書館“雲鶴山房”裏,“茶三代”沈嬋櫻的美好一天從一杯好茶開始。
34歲的沈嬋櫻是土生土長的德清莫幹山人,祖輩、父輩都以種茶制茶為生。她的父親沈雲鶴是莫幹黃芽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黃茶國家標準起草人之一。
作為“新茶人”,沈嬋櫻所有的“重大決定”,似乎都和沈雲鶴的預期不太一樣——
大學畢業後,沈嬋櫻沒有留在大城市上海,而是回到家鄉;接手茶場後,從小學習茶藝的沈嬋櫻,沒有成為在聚光燈下表演茶藝的“茶仙子”,而是埋頭研究經營管理;在多數茶場走規模路線、追求市場佔有率的時候,她反其道而行,講究“小而美”,率先將莫幹黃芽從“論斤賣”變成“按克賣”……
衝突和矛盾,似乎是兩代茶人之間的“常態”,但沈雲鶴不得不承認,女兒的思想“超前”,而年輕人的奇思妙想賦予了莫幹黃芽這片葉子更大的價值。
“一杯茶,不僅僅是消費茶葉本身,在此基礎上附加文化價值,才是一杯茶的整體價值。”在沈嬋櫻看來,莫幹黃芽應該撕掉老派的標籤,變得更時尚,更貼近年輕人。
沈嬋櫻按年輕人的習慣和喜好,將炒制後的莫幹黃芽按克分成小罐,設計簡約時尚的包裝,附上莫幹黃芽的歷史,以“雲鶴”為品牌,在“雲鶴山房”展賣,僅此一項,就讓莫幹黃芽的“身價”增長了三四倍。
如今的“雲鶴山房”,已是一眾莫幹山年輕人的文化空間,是必去的“朝聖之所”。
沈嬋櫻説,開創文化空間後,隨着知名度提升,茶葉銷售市場進一步打開。現在,“雲鶴”茶年産名優茶超7000公斤,帶動農戶500余戶,輻射面積達2000余畝。
問茶何以富一方
莫幹山鎮北湖村光明茶場裏,“茶二代”黃莉正仔細擦拭生産車間裏的設備,通電調試,確保春茶順利生産。
2016年,由於家裏的百畝茶園人手不夠,黃莉聽從父母安排,從杭州返鄉接手茶葉生意,做起了“新茶人”。
“茶葉好,品牌卻不響,一直是莫幹黃芽的困擾。”黃莉説。她下決心改變現狀,樹立起“游子”品牌,開發了“游子”茶業系列産品,建成“游子問茶院”民宿,實現了茶葉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如今,茶場經營蒸蒸日上,年收入近500萬元。
依託良好的旅游資源,黃莉探索出“茶場+茶農+問茶院+市場”的農旅融合模式,帶領百餘名茶農抱團發展,出産的莫幹黃芽統一管理、統一包裝,在各個旅游集散中心進行展銷,帶富了一方百姓。
“每年採茶季,大家能增收10萬元左右。”合作社成員陳家和説,一些茶農的茶園面積比較小,産量不多,靠自己賣收益並不高,但借助光明茶場的力量,産品包裝精美,銷售路子更寬了。
2022年,德清縣茶葉總産量1280噸,總産值2.13億元,同比增加7.5%。
黃莉説,這幾年,德清&&了從生活配套、安家補助到創業幫扶的政策,鼓勵青年返鄉創業,成立青創聯盟、村級返鄉創業協會,組織本地創客路演研討,吸引近百名青年回到莫幹山,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出現在高山茶場裏。
許多莫幹山子弟和黃莉一樣,曾經嚮往出山進城,如今又順着綠色山徑“歸巢”。吸引他們回來的,是良好的業態基礎、優質的營商環境以及可以放開手腳打拼事業的氛圍。
“原本我以為回來是守着一座山,但後來發現,我是擁有了一個新世界。” 黃莉説。
問茶莫幹山,好一個茶科技、茶文化、茶産業“三茶融合”。
問茶莫幹山,一脈茶香早已化身為“優質茶”“文化茶”“共富茶”的甘醇。
莫幹山,“浙”裏有好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