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沙過後,北京城重現藍天,四月的春景也終於變得明艷起來,居住在龍潭湖附近的攝影愛好者萬偉,欣喜地發現一個久違的老朋友北京雨燕飛回來了。
萬偉:北京雨燕的特徵就是翅膀更加狹長一些,狹長的翅膀更適合高空的飛行。相對來説,家燕的翅膀短一些。
同樣是在本週五,高中教師柴文菡也興奮地拍到了回歸的雨燕。她和萬偉都是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招募的雨燕志願者。本週正值北京第41屆“愛鳥周”,對於全北京30多個點位的300多個志願者來説,雨燕先遣分隊的回歸,是這段時間最期盼的事兒。
柴文菡:特別興奮,我們有一個雨燕志願者群,天寧寺地區的志願者最先發現雨燕,他會在群裏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大家,我們都希望自己這個調查點的雨燕是最早回來的。
柴文菡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女孩,在她眼中,雨燕就是老北京城的象徵。它不僅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鳥類,也是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更被很多人視作“北京城的精靈”。雨燕喜歡在高大的古建築物上築巢,正陽門、頤和園、鐘鼓樓都是它們的棲息地,在紅磚綠瓦的古建築周圍,雨燕上下翻飛的場景,是柴文菡最親切的童年回憶。
一年之中,這些雨燕有小半年的時間在北京度過。搭窩築巢,繁育後代,待到八月份飛往上萬公里外的非洲南部過冬,第二年四月,它們再飛回北京,尋找往年搭好的巢穴居住。然而讓柴文菡感到惋惜的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讓雨燕原有的棲息地受到影響,它們又無法像其他鳥類那樣在樹上、電線桿上安家,全北京雨燕的數量從數萬隻一度下降到3000隻左右。
柴文菡:在夏天的時候沒有那麼多雨燕環繞着古建築,我感覺這個環境就是不完整的。動物與人類和諧共生,通過古建、雨燕能體現出來,我覺得才是非常有意義的。
相比之下,萬偉與雨燕的感情,是在這幾年逐漸培養起來的。從湖北老家來到北京定居後,龍潭湖附近的雨燕就成了他繪畫和拍攝的對象。在成為志願者之後,他更開始觀察和記錄雨燕不同的生活場景,原本陌生的雨燕,成了他熟悉的動物鄰居。
雨燕跌落在地,是萬偉時常遇到的場景。由於四個腳趾全部朝前,無法在地面上站立,雨燕又被稱為“無腳鳥”,因此一旦跌落就是致命的危險,而當它在水面低空飛行時,危險也同樣存在。
幫雨燕擦乾水,在黑暗的盒子中晾曬兩個小時,適當地補充水分,等待狀態恢復後就可以放飛,同樣的救助經歷在許多志願者身上都曾發生。不過,驚險的突發事件之外,更多的工作體現在日常。觀鳥調查每週至少一次,而且要求是在傍晚,柴文菡只能在下班後,坐一個小時的地鐵到達鐘鼓樓,然後拍照、數鳥、記錄,這樣純義務的志願活動,她已經堅持了3年。
讓柴文菡欣慰的是,雨燕對於城市環境的適應能力比想象中的更強,許多雨燕開始在立交橋的縫隙中建立“新家”。北京市採取的一系列保護措施也在發揮作用,雨燕的數量在上升之中,去年,志願者統計的北京雨燕數量已經超過了1.1萬隻。更讓她開心的是,不少家庭帶着孩子參與雨燕調查。雨燕,也會在下一代人的童年記憶留下印記。
柴文菡:我們都戲稱他們叫“燕二代”,家長喜歡,然後帶着自己的孩子一起來參與到這個項目中。有的小朋友非常優秀,還設計了雨燕調查表,都是小朋友設計的,所以在這個調查項目中,很多小朋友都是中堅力量。
北京雨燕是全世界唯一的一種以北京命名的鳥類,如果因為我們的相關工作沒做好,而在北京看不到北京雨燕,那我們可就真對不起北京雨燕這個名字。謝謝志願者們,並且相信,在歲月的長河中,對北京雨燕的陪伴和照料會是一棒接一棒的接力跑。